(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查古籍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凡煎藥必須擇親信誠謹老實之人,洗凈新藥罐,用新汲甜水為上,慢火煎熬,紗絹濾渣,取清汁服之。不可近燈火之下吃藥,過口之物,酸味過口,則藥味甘甜,甜物過口,則藥味轉苦。又不宜服冷藥,脾喜熱,冷則不能營運?;荚谏?,不厭頻而少,少服則滋榮于上;患在下,不厭頓而多,多服則峻補于下。病在頭面、頸項、臂膊者,先食而后藥;病在胸膈、心下、肚腹、膀膝者,先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者,陽中之陽,須服藥于旦;病在骨髓,陰中之陰,須服藥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