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補(bǔ)中湯

    《蘭室秘藏》卷下:補(bǔ)中湯處方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各0.6克 神曲0.9克(炒)澤瀉1.2克 大麥芽面 蒼術(shù)各1.5克 黃耆7.5克 炙甘草2.4克 紅花少許 五味子20個

    功能主治

    主面黃,汗多,目赤,四肢沉重,食欲不振,腹中時痛,咳嗽,兩手寸脈短,右手脈弦細(xì)兼澀,關(guān)脈虛。

    用法用量

    上藥哎咀,分作二服。用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癥因脈治》卷四:補(bǔ)中湯處方

    人參、白術(shù)、炮姜、炙甘草、丁香。

    功能主治

    積寒泄瀉,腹中綿綿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瀉下清白鴨溏之色,腸胃虛冷甚者。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易簡》:補(bǔ)中湯處方

    理中湯加橘紅1兩,茯苓1兩。

    功能主治

    泄瀉。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6分,食前熱服。

    摘錄《易簡》《會約》卷十四:補(bǔ)中湯處方

    人參(少者,重用沙參)4錢,當(dāng)歸1錢半,蜜耆1錢半,白術(shù)1錢半,炙草8分,陳皮8分,五味15粒。

    功能主治

    脾肺虛,而腎氣不歸元,以致氣喘者。

    用法用量

    姜、棗為引。

    氣滯作脹,加砂仁、香附之屬;或沉香亦妙。

    摘錄《會約》卷十四《得效》卷十四:補(bǔ)中湯處方

    干姜(炮)1兩,阿膠(銼,蛤粉炒)1兩,芎1兩,五味子1兩,白術(shù)1兩半,黃耆(去蘆,蜜水炙)1兩半,當(dāng)歸(去蘆,酒浸)1兩半,赤芍藥1兩半,人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杜仲(去皮,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養(yǎng)新血,去瘀血,補(bǔ)虛扶危。主婦人半產(chǎn)未滿月。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得效》卷十四《陳素庵婦科補(bǔ)解》卷一:補(bǔ)中湯處方

    白術(shù)(姜汁炒)3錢,茯苓1錢,人參1錢,山藥1錢2分,廣皮1錢,當(dāng)歸(酒炒)1錢5分,白芍(酒炒)1錢2分,熟地(姜汁炒)3錢,川芎1錢2分,炙草5分,葛根(酒炒)1錢,香附(醋炒)3錢,生姜3片,大棗5枚。

    功能主治

    婦人脾胃衰弱,飲食減少,不能生血,經(jīng)水后期而至者。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bǔ)解》卷一《普濟(jì)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輪》:補(bǔ)中湯處方

    厚樸2兩(姜制),陳皮2兩(去瓤),白術(shù)2兩,半夏1兩(浸洗7次,切片,焙),藿香葉半兩,肉豆蔻2枚(去殼),桂半兩(刮去皮),甘草(炙焦黃)半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后脾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枚,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輪》
更多中藥材
  • 《御藥院方》卷五:半夏利膈丸處方白術(shù) 人參 白茯苓(去皮)白礬(生)滑石 貝母各30克 天南星(生)45克 白附子(生)60克 半夏(湯洗)90克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痰,益氣健脾。主風(fēng)痰郁甚,頭疼目眩,咽膈......
  • 別名半夏丸處方半夏(去滑)1兩,赤茯苓半兩(去皮),白礬1分(枯),鉛白霜半兩。制法上為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痰實,惡心嘔吐,頭目昏暈,心忪背寒,臂痛涎嗽,胸膈不快。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生姜湯送下。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四......
  • 處方半夏5兩(熊州者,湯洗去滑,汁盡),干姜3兩,吳茱萸2兩,桂心1兩,白術(shù)3兩,細(xì)辛3兩,柴胡3兩,牡丹皮3兩,大黃5兩,芒硝2兩。制法上切。功能主治天行病。服生蘆根等8味飲子飲之,諸狀不歇,漸不下食,心腹結(jié)硬,不得手近,有時觸著,痛不可......
  • 《千金》十二:半夏千里流水湯別名半夏東流水湯、半夏湯處方半夏3兩,宿姜3兩,生地黃5兩,酸棗仁5合,黃芩1兩,遠(yuǎn)志2兩,茯苓2兩,秫米1升。功能主治瀉熱。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干頭重,灑灑惡寒,兩脅脹痛。用法用量半夏東......
  • 處方半夏、南星、白附各等分。制法上藥生用,為未,水為丸,以生面為衣,陰干。功能主治痰眩冒,頭痛,惡心,吐酸水。用法用量生姜湯送下。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