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shí)寒暑不調(diào),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dú)庀嗖?,入于腸胃,毒瓦斯蘊(yùn)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yùn)瘀如雞鴨肝片,隨利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于入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脾毒痢候歌∶
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y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jié)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fēng)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zhuǎn)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細(xì)消詳。(四十八候云∶更如狂。)
先須解熱并開胃,便是明醫(y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伏毒治當(dāng)以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啼急則不治也。
《鳳髓經(jīng)》歌括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吉氏方同。金華散方見實(shí)熱門中。)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脾毒痢歌一同。后云∶此候臟腑有積,或痢赤,不宜熱藥,宜用開胃散 (方見赤痢門中)
兼利藥,量虛實(shí),微取大抵當(dāng)宣轉(zhuǎn)。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風(fēng)毒痢歌∶
八痢之中風(fēng)轉(zhuǎn)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fēng)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此方乃人以謂八物茜根湯者。)
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二兩) 地榆 白 荷(各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千金》治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藍(lán)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圖經(jīng)》治蠱痢方。
側(cè)柏葉(焙干為末) 川大黃(等分)
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淀,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
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千金》收治膿血痢。)
《圣惠》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荷散方
白 荷根 川升麻(各一兩) 敗鼓皮(一分,燒黃焦) 甘草(炙微赤,銼) 干藍(lán)葉(各半兩) 赤芍藥 犀角屑(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敗鼓皮(炙令黃焦) 白頭翁 甘草(炙微赤,銼) 藍(lán)青(各半兩) 犀角(屑) 白荷根 黃芩 茜根(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蠱毒血痢發(fā)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犀角散方
犀角(屑) 白 荷根 地榆(微炙,銼) 桔梗(去蘆頭) 蘇木(銼。各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蠱毒痢荷根湯方
白 荷根(八分) 犀角 谷皮(四寸,炙) 升麻(十分) 甘草(四分,炙) 藍(lán)青(一升) 豉(三合) 芍藥(七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谷痢挾毒,犀角煎方
地脈草 黃連 葳蕤(各十二分) 黃柏 竹茹 茜草(各八分) 蜜(一升) 人參(六分) 牡蠣(十分) 梁州櫸皮(十四分) 干藍(lán)(四分) 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謹(jǐn)按∶小兒歲時(shí),寒暑不調(diào),而有毒厲之氣入于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乃名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宜白頭翁散祛毒止痢方。
白頭翁 黃連(去須,微炒) 茜根(銼,焙干) 蘇枋木 故舊豉皮(炙令黃焦。各一兩) 犀角(屑) 地榆(炙,銼。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張渙地榆丹消毒止痢方。
地榆(炙,銼) 黃連 干藍(lán)葉 川升麻(各一兩) 川楝子 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宣連丸方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于瓦上燒干,再為末) 肉豆蔻(一個(gè),去心臍,內(nèi)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 朱砂 木香(各半錢) 杏仁(七粒,和皮燒) 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上為末,醋糊丸如蘿卜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 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
上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bǔ)瀉寒溫。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shí)寒暑不調(diào),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dú)庀嗖?,入于腸胃,毒瓦斯蘊(yùn)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yùn)瘀如雞鴨肝片,隨利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于入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脾毒痢候歌∶
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y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jié)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fēng)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zhuǎn)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細(xì)消詳。(四十八候云∶更如狂。)
先須解熱并開胃,便是明醫(y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伏毒治當(dāng)以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啼急則不治也。
《鳳髓經(jīng)》歌括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吉氏方同。金華散方見實(shí)熱門中。)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脾毒痢歌一同。后云∶此候臟腑有積,或痢赤,不宜熱藥,宜用開胃散 (方見赤痢門中)
兼利藥,量虛實(shí),微取大抵當(dāng)宣轉(zhuǎn)。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風(fēng)毒痢歌∶
八痢之中風(fēng)轉(zhuǎn)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fēng)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此方乃人以謂八物茜根湯者。)
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二兩) 地榆 白 荷(各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千金》治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藍(lán)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圖經(jīng)》治蠱痢方。
側(cè)柏葉(焙干為末) 川大黃(等分)
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淀,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
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千金》收治膿血痢。)
《圣惠》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荷散方
白 荷根 川升麻(各一兩) 敗鼓皮(一分,燒黃焦) 甘草(炙微赤,銼) 干藍(lán)葉(各半兩) 赤芍藥 犀角屑(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敗鼓皮(炙令黃焦) 白頭翁 甘草(炙微赤,銼) 藍(lán)青(各半兩) 犀角(屑) 白荷根 黃芩 茜根(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蠱毒血痢發(fā)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犀角散方
犀角(屑) 白 荷根 地榆(微炙,銼) 桔梗(去蘆頭) 蘇木(銼。各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蠱毒痢荷根湯方
白 荷根(八分) 犀角 谷皮(四寸,炙) 升麻(十分) 甘草(四分,炙) 藍(lán)青(一升) 豉(三合) 芍藥(七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谷痢挾毒,犀角煎方
地脈草 黃連 葳蕤(各十二分) 黃柏 竹茹 茜草(各八分) 蜜(一升) 人參(六分) 牡蠣(十分) 梁州櫸皮(十四分) 干藍(lán)(四分) 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謹(jǐn)按∶小兒歲時(shí),寒暑不調(diào),而有毒厲之氣入于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乃名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宜白頭翁散祛毒止痢方。
白頭翁 黃連(去須,微炒) 茜根(銼,焙干) 蘇枋木 故舊豉皮(炙令黃焦。各一兩) 犀角(屑) 地榆(炙,銼。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張渙地榆丹消毒止痢方。
地榆(炙,銼) 黃連 干藍(lán)葉 川升麻(各一兩) 川楝子 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宣連丸方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于瓦上燒干,再為末) 肉豆蔻(一個(gè),去心臍,內(nèi)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 朱砂 木香(各半錢) 杏仁(七粒,和皮燒) 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上為末,醋糊丸如蘿卜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 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
上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