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棉榔樹
《文山中草藥》
為榆科植物毛白榆的樹皮。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第2層皮,曬干研粉用。
生于山下、河邊、土質(zhì)肥沃的地方。分布于云南等地。
落葉喬木,高10~15米。樹皮粗糙,嫩枝有薄毛。單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6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尖,邊緣有鋸齒,有10~13對側(cè)脈,主脈略偏斜。果實倒卵形,先端有深凹口。
苦澀,平。
接骨,消腫,止血。
①治外傷出血:紅棉木粉末適量,敷于創(chuàng)面,加壓后包扎。
②治骨折(復(fù)位后,小夾板固定):紅梅木研粉,加酒調(diào)為糊狀,敷患處,三天換藥一次。
③治跌打腫痛:紅榔水粉末一至二錢酒沖服,日服二次。
大樹皮
出自《文山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毛榆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lmus adrossowii Litw.var.virgata(Planch.)Grudz.[U.virgata Wall.ex Planch.;U.Pumila L.var.pilosa Rehd.]
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去外皮,取第2層皮,曬干研粉。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2400m的坡地及山谷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落葉喬木。樹皮縱裂;當(dāng)年生枝密被柔毛。葉互生;葉柄長0.3-0.7cm;托葉早落;葉片卵形、橢圓形,稀菱形或倒卵形,長3-8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斜寬楔形,上面密生硬毛,粗糙,下面有柔毛,尤以脈上顯著,有時無毛,但至少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翅果圓形或近圓形,長8-15mm,寬6-12mm,無毛,果翅淡綠色,果核部分淡紅色,位于翅果中部,果梗被毛。花、果期2-3月。
苦;澀;性平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主骨折;跌打傷痛;外傷出血;胃腸出血;尿血。
內(nèi)服: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棉榔樹
出處《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榆科植物毛白榆的樹皮。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第2層皮,曬干研粉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下、河邊、土質(zhì)肥沃的地方。分布于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10~15米。樹皮粗糙,嫩枝有薄毛。單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6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尖,邊緣有鋸齒,有10~13對側(cè)脈,主脈略偏斜。果實倒卵形,先端有深凹口。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接骨,消腫,止血。
復(fù)方①治外傷出血:紅棉木粉末適量,敷于創(chuàng)面,加壓后包扎。
②治骨折(復(fù)位后,小夾板固定):紅梅木研粉,加酒調(diào)為糊狀,敷患處,三天換藥一次。
③治跌打腫痛:紅榔水粉末一至二錢酒沖服,日服二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榔木拼音注音Hónɡ Lánɡ Mù別名大樹皮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毛榆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lmus adrossowii Litw.var.virgata(Planch.)Grudz.[U.virgata Wall.ex Planch.;U.Pumila L.var.pilosa Rehd.]
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去外皮,取第2層皮,曬干研粉。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2400m的坡地及山谷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樹皮縱裂;當(dāng)年生枝密被柔毛。葉互生;葉柄長0.3-0.7cm;托葉早落;葉片卵形、橢圓形,稀菱形或倒卵形,長3-8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斜寬楔形,上面密生硬毛,粗糙,下面有柔毛,尤以脈上顯著,有時無毛,但至少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翅果圓形或近圓形,長8-15mm,寬6-12mm,無毛,果翅淡綠色,果核部分淡紅色,位于翅果中部,果梗被毛。花、果期2-3月。
性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主骨折;跌打傷痛;外傷出血;胃腸出血;尿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