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楠皮

    《中藥大辭典》:紅楠皮拼音注音Hónɡ Nán Pí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樟科植物紅楠根皮樹皮。

    生境分布

    生長于溫暖地區(qū)的山地雜林中。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山東、福建、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紅楠,又名:豬腳楠、楠仔木、楠柴、白漆柴,烏樟、釣樟。

    常綠喬木,高達(dá)16米。初時(shí)樹皮灰白色,平滑,漸變?yōu)樽鼗疑?;?cè)枝粗壯,小枝無毛。葉互生,革質(zhì),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1~2厘米,常紅色。圓錐花序腋生,具長總花梗;花被片6,狹長圓形,長5~7毫米;能育雄蕊9,花藥4室,第三輪雄蕊的花藥外向瓣裂。漿果球形,熟時(shí)藍(lán)黑色,直徑約10毫米,基部具外反的宿存花被?;ㄆ?~6月。果期9~11月。

    化學(xué)成分

    樹皮含鞣質(zhì)0.48%,樹脂12.38%,橡膠0.688%,多量粘液質(zhì)。根含芐基異喹啉生物堿:N-去甲亞姜罌粟堿和牛心果堿。心材含廿四烷酸、槲皮素,dl-兒茶精等。心材可作驅(qū)蚊香原料。葉含粘液質(zhì)是多糖和蛋白質(zhì)的復(fù)合物,其粘多糖部分的組成成分是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葉和小枝含肉豆蔻酸等。

    功能主治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扭挫傷筋,根或樹皮加食鹽搗爛敷;治吐瀉不止,樹皮煎水服;治轉(zhuǎn)筋足腫,樹皮煎湯熏冼。"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紅楠皮拼音注音Hónɡ Nán Pí英文名Root-bark of Red Nanmu,Red Nanmu, Common Machilus, Thunberg Namu出處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紅楠的根皮、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剝?nèi)「せ驑淦ぃ稳ニㄆ?,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山地闊葉混交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紅楠,常綠喬木,高達(dá)16m。初時(shí)樹皮灰白色,平滑,漸變?yōu)樽鼗疑?;?cè)枝粗壯,小枝無毛。葉互生,革質(zhì),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0cm,寬2-4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1-2cm,常紅色。圓錐花序腋生,具長總花梗;花被片6,狹長圓形,長5-7mm;能育雄蕊9,花藥4室,第三輪雄蕊的花藥外向瓣裂。漿果球形,熟時(shí)藍(lán)黑色,直徑約10mm,基部具外反的宿存花被?;ㄆ?-6月。果期9-11月。

    化學(xué)成分

    樹皮含鞣質(zhì)0.48%,樹脂12.38%,橡膠0.688%,多量粘液質(zhì)。根含芐基異喹啉生物堿:N-去甲亞姜罌粟堿(N-Norarmepavine)和牛心果堿(Reticuline)。心材含廿四烷酸(Lignoceric acid)、槲皮素、dl-兒茶精(dl-Catechol)等。葉含粘液質(zhì)是多糖和蛋白質(zhì)的復(fù)合物,其粘多糖部分的組成成分是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葉和小枝含肉豆蔻酸等。

    歸經(jīng)

    脾;肝;胃經(jīng)

    性味

    辛;苦;溫

    注意

    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溫中順氣;舒經(jīng)活血;消腫止痛。主嘔吐腹瀉;小兒吐乳;胃呆食少;扭挫傷;轉(zhuǎn)筋;足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各家論述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扭挫傷筋,根或樹皮加食鹽搗爛敷;治吐瀉不止,樹皮煎水服;治轉(zhuǎn)筋足腫,樹皮煎湯熏洗。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千層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別名玉樹、千層皮來源桃金娘科千皮層屬植物白千層Melaleuca leucadendra L.,以樹皮及枝葉入藥。全年可采,陰干。性味葉:辛,微溫。皮:平。功能主治葉:芳香解表,祛......
  • 《中藥大辭典》:白千層葉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 Yè出處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桃金娘科植物白千層的葉片,全年可采?;瘜W(xué)成分葉含揮發(fā)油1~1.5%,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占50~65%,其次為松油醇、醛類等。性味辛澀,......
  • 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 Yóu來源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白千層的葉或枝蒸取的揮發(fā)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elaleuca leucadendron L.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dá)18m。樹皮灰白色,厚而松軟,呈薄層狀剝落。嫩枝灰白色。......
  • 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 Pí?jiǎng)e名千層皮來源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白千層的樹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elaleuca leucadendron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剝,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dá)18m。樹皮灰白色,厚而......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升麻拼音注音Bái Shēnɡ Má來源薔薇科白升麻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stellaris Rehd.,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微辛,涼。功能主治清熱解表。主治感冒,頭痛發(fā)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