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千金》論五臟之癇(灸法并在后篇也。)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嬰童寶鑒》云∶手足螈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shù)。(《嬰音寶鑒》云∶短氣微喘。)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嬰童寶鑒》云∶肺癇,面目反視,如枯骨,口吐涎沫。)腎癇之為病,面黑,目正直視不搖,如尸狀。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腸癇之為病,不動搖。(《嬰童寶鑒》云∶腸癇,身體手足并不動搖,但直而不至痙。)
上五臟癇證候。
《嬰童寶鑒》∶五臟癇外,又有異癇,面白啼呼,色有變易。
錢乙論∶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并五色丸治其病也。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
羊癇,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癇,目直視,腹?jié)M,牛叫,脾也。雞癇,驚跳反折,手 ,雞叫,肺也。豬癇,如尸,吐沫,豬叫,腎也。五癇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錢乙論五色丸方
朱砂(半兩,研) 水銀(一分) 雄黃(二兩,熬) 真珠(末一兩,研) 鉛(三兩,同水銀熬)
上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千金》論五臟之癇(灸法并在后篇也。)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嬰童寶鑒》云∶手足螈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shù)。(《嬰音寶鑒》云∶短氣微喘。)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嬰童寶鑒》云∶肺癇,面目反視,如枯骨,口吐涎沫。)腎癇之為病,面黑,目正直視不搖,如尸狀。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腸癇之為病,不動搖。(《嬰童寶鑒》云∶腸癇,身體手足并不動搖,但直而不至痙。)
上五臟癇證候。
《嬰童寶鑒》∶五臟癇外,又有異癇,面白啼呼,色有變易。
錢乙論∶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并五色丸治其病也。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
羊癇,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癇,目直視,腹?jié)M,牛叫,脾也。雞癇,驚跳反折,手 ,雞叫,肺也。豬癇,如尸,吐沫,豬叫,腎也。五癇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錢乙論五色丸方
朱砂(半兩,研) 水銀(一分) 雄黃(二兩,熬) 真珠(末一兩,研) 鉛(三兩,同水銀熬)
上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