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牡荊莖

    《中藥大辭典》:牡荊莖拼音注音Mǔ Jīnɡ Jīnɡ別名

    牡荊條(《安徽藥材》)。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枝條。

    功能主治

    治感冒,風(fēng)濕,喉痹,瘡腫,牙痛。

    ①《別錄》:"療灼爛。"

    ②《本草拾遺》:"治灼瘡及(’及’一作’發(fā)’)熱焱瘡有效。"

    ③《安徽藥材》:"治喉痹腫痛。"

    ④《江蘇植藥志》:"內(nèi)服治感冒;外用煎水洗皮膚病,消瘡腫及風(fēng)濕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牙痛:牡荊莖同荊芥、蓽茇煎水漱。(《綱目》)

    ②治腳氣諸病:用荊莖于壇中燒煙,熏涌泉穴及痛處,使汗出則愈。(《永類鈴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牡荊莖拼音注音Mǔ Jīnɡ Jīnɡ別名

    牡荊條

    英文名Stem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的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 Mazz.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向陽(yáng)的山坡路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株高1-5m。多分枝,具香味。小枝四棱形,綠色,被粗毛,老枝褐色,圓形。掌狀復(fù)葉,對(duì)生;小葉5,稀為3,中間1枚最大;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先端漸尖,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通常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zhǎng)10-20cm;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果實(shí)球形,黑色?;?、果期7-10月。

    歸經(jīng)

    肺;肝;脾;胃經(jīng)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表;消腫止痛。主感冒;喉痹;牙痛;腳氣;瘡腫;燒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療灼爛。

    2.《本草拾遺》:治灼瘡及(及一作發(fā))熱焱瘡有效。

    3.《安徽藥材》:治喉痹腫痛。

    4.《江蘇植藥志》:內(nèi)服治感冒;外用煎水洗皮膚病,消瘡腫及風(fēng)濕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慈竹花拼音注音Cí Zhú Huā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癆傷吐血。用法用量鮮慈竹花半斤,鮮黃桷樹寄生半斤,燉黃牛肉或殺口肉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慈竹花拼音注音Cí Zhú Huā英......
  • 《中藥大辭典》:慈竹茹拼音注音Cí Zhú Rú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炮制鮮用或姜汁炒用。歸經(jīng)入肺、胃、肝等經(jīng)。性味味甘,性微寒,無(wú)毒。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除煩止嘔。治胃熱嘔逆......
  • 別名張口草、華夏慈菇、燕尾草來源澤瀉科慈菇屬植物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S. trifolia L.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以球莖及全草入藥。秋季采集,洗凈曬干。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ōu Jīn Cǎo別名蟲兒被單、筋骨菜、單背葉、青姑草、金纏萊、大娥嫦菜、石灰草、接筋草、小伸筋草、背單草、滇繁縷、白筋骨草、雞骨草、唐根草、石繁縷、糯米藤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石生繁縷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tel......
  • 拼音注音Chā Tián Pào別名復(fù)盆子、大烏泡、烏沙莓、菜子泡、回頭龍、兩頭草、兩頭忙、烏泡倒觸傘、倒生根、烏龍毛、烏龍須、白龍須、過江龍[不定根]來源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以果實(shí)、根及莖、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