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牡荊油

    拼音注音Mǔ Jīnɡ Yóu英文名OLEUM VITICIS NEGUNDO來源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Hand. -Mazz. 的新鮮葉經(jīng)水蒸氣蒸餾得到的揮發(fā)油。

    性狀

    本品為淡黃色至橙黃色的澄清液體。具特殊的香氣,味微辛辣。

    本品能與無水乙醇、氯仿或乙醚任意混合,在水中幾乎不溶。

    相對密度:在25℃時應為0.890~0.910(附錄ⅦA)。

    折光率:應為1.485~1.500(附錄ⅦF)。

    貯藏

    遮光,密封,置陰涼處。

    鑒別

    (1)取亞硝酸鈉約0.1g,加水1~2滴使溶解,加本品0.3ml 與稀硫酸0.5ml,振搖,油層顯翠綠色。

    (2)取本品 1滴,加氯仿 1ml,搖勻,滴加 5%溴的氯仿溶液,溴的顏色褪去,繼續(xù)滴加 5%溴的氯仿溶液至顯微黃色時,放置,漸顯綠色。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0~40mg,一日3次。

    摘錄《中國藥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Zhú Rú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砍取莖竿,刮去外層皮,然后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曬干。生......
  • 拼音注音Cì Tánɡ別名刺蜜來源豆科駱駝刺屬植物駱駝刺Alhagi pseudoalhagi Desv.的分泌糖粒,其種子也入藥。夏季將布或紙鋪地下,用棍敲打,使糖粒落下即成;秋季采種子,曬干。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澀腸,止痛。刺糖:用......
  • 拼音注音Cì Lǎo Yā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五加科植物遼東楤木的根皮或樹皮。春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闊葉林中,或林緣附近。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原形態(tài)遼東楤木,又名:龍牙梅木、刺龍牙、虎陽刺。小喬木,高1.5~3米。樹皮灰色......
  • 拼音注音Cì Yù別名野茨菇、山茨菇來源天南星科刺芋屬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 (L.)Thwaites [L. heterophylla Schott],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消食,健......
  • 拼音注音Cì Yuán Suī別名馬刺、香信、假芫荽、簕芫荽、山芫荽、大葉芫荽來源傘形科刺芫荽屬植物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陰干或鮮用。性味辛、微苦,溫。功能主治疏風解熱,健胃。用于感冒,麻疹內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