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方集解》 凡例

    作者: 汪昂

    一古今方書,至為繁多。然于方前第注治某病某病,而未嘗發(fā)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經(jīng)某絡病之希矣惠后良法歷年及后茲仿言,一《醫(yī)方考》因病分門,病分二十門,方凡七百首。然每證不過數(shù)方,嫌于方少,一方而二三百不窮一本集所載,皆中正和平、諸書所共取、人世所常用之方,即間有一二厲劑,亦攻堅瀉熱所又一古人立方,分兩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后世無前人之朗無宜一仲景《傷寒論》,前人印定眼目,自成無己而外,鮮所發(fā)明。陶節(jié)庵雖著《傷寒六書》,不也間一仲景傷寒諸方,為古今方書之祖,故注釋尤加詳悉,觀者幸勿以其繁而厭之。

    一正方之后,系以附方,一則篇章省約,一則便于披尋,且以示前人用藥加減之法也。

    一時丁衰晚,洞垣窺臟之技,世不再睹,而村間市井,稍能誦《藥性》、讀《回春》者,輒備要原因手,高一醫(yī)書浩瀚,泛覽為難,岐黃之家,尚艱博涉;文墨之士,奚暇旁通。若非篇章簡要,詞理會見聞不多,集中采用,不滿數(shù)十家;又恐注釋大繁,觀者易倦,其中篇章漫衍,不能盡錄者,不得不稍為刪節(jié),非敢輕肆,以限于尺幅也。然出自某人某書,必仍存其名集,至于古今相沿之語,相襲之方,不知始自何人,而不可廢者,皆采錄之;或文法未暢者,亦僭為刪潤;間有竊附鄙見者,必加“昂按”二字。至每方之正解,有全用昔人者,有出自心裁者,然作述相半,未敢?guī)熜淖杂靡病?/p>

    一古人治療,識見高明,而用意深遠,其處方用藥,多有非后人所易測識者(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者,有陰病治陽、陽病治陰者,又有隔二、隔三之治者)。況余不業(yè)岐黃,又學無曉者一《綱目》、《準繩》二書,有采用前人而不著其名氏、不能推原所自,則以“《綱目》曰”、“《準繩》曰”三字概之。

    一集中所分門類,蓋以治病之道,當治于未病,故先補養(yǎng);及既受病,則有汗、吐、下三法,故次發(fā)表、涌吐、攻里;若表證未除,里證復急者,當表里交治,故次發(fā)表攻里;又有病氣血云百病皆由痰起,故次除痰;若飲食不節(jié),能致積滯,故次消導;又滑則氣脫,故次收澀;蟲能方,以備采擇。末附“救急良方”,以應倉猝。再附“勿藥無詮”于卷終,使知謹疾攝生之要,一本集雖名“方解”,然而病源脈候、臟腑經(jīng)絡、藥性治法,罔不畢備,誠醫(yī)學之全書,岐之苦一服藥節(jié)度,有食前、食后之分,古今相傳,罔敢或異。愚謂不然。凡人飲食入腹,皆受納分金藥入肺藥方耳必附記于此,以質(zhì)明者。

    一十二經(jīng)絡∶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手陽明大腸,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足陽明胃,附此以備查考。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吳道源
  • 《女科寶鑒》是以中醫(yī)方法論述女性生殖器相關疾病的探索性新書,書中詳細介紹了七十多種常見女性生殖器相關病證,其中包括女科雜病、性病、月經(jīng)病和中醫(yī)藥避孕、中醫(yī)藥抗早孕等。各病證以病機要點為中樞,展開對理、證、法、方、藥的論述,同時,引進中醫(yī)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臨床指導性和收藏價值。

    縱覽全書,具有形式新穎、內(nèi)容豐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點。全書共約25萬字。

    讀者對象:中西醫(yī)臨床工作者、醫(yī)學院校師生及廣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作者:
  • 作者:
    凌德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立齋
  • 作者:
    雪巖禪師
  • 作者:
    宋仲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