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紫油木葉

    《中藥大辭典》:紫油木葉拼音注音Zǐ Yóu Mù Yè出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清香木嫩葉尖。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河谷地帶。分布云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清香木,又名:梅江(傣名)。

    常綠喬木,高約15~20米。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zhǎng)6~15厘米,葉軸有狹翅,小葉3~8對(duì),厚革質(zhì),橢圓形或矩卵圓形,長(zhǎng)1.5~4厘米,寬1~2厘米,全緣,先端凹缺,基部楔形,上面亮綠色。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無(wú)花瓣,雌雄異株;雄花萼片1~5,粉紅色,有毛,雄蕊3~5;雌花萼片2~5,于房1室,無(wú)柄。核果球形,成熟時(shí)紅色,上有網(wǎng)紋。

    本植物的樹皮(紫油木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澀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痢疾,腸炎,瘡瘍濕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紫油木葉拼音注音Zǐ Yóu Mù Yè別名

    假椿、紫葉。

    英文名Leaf of Yunnan Pistache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清香木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istacia weinmannifolia J.Poisson ex Franch.[P.coocinea Collett et Hemsl.]

    采收和儲(chǔ)藏:春季采收嫩葉尖,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80-2700m的石灰山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廣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清香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8m,稀達(dá)10-15m。樹皮灰色,小枝具棕色皮孔,嫩枝被灰黃色嫩柔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有小葉4-9對(duì),葉軸具狹翅,上面具槽,被灰色微柔毛;小葉柄極短;小葉片革質(zhì),長(zhǎng)圓形或倒卵狀長(zhǎng)圓形,較小,長(zhǎng)1.3-3.5cm,寬0.8-1.5cm,先端微缺,具芒刺狀硬尖頭?;柯圆粚?duì)稱,闊楔形,全緣,略背卷,兩面中脈上被極細(xì)微柔毛,上面稍有光澤。圓錐花序腋生,與葉同出;花小,紫紅色,無(wú)梗,苞片1,卵圓形;雄花花被5-8,長(zhǎng)圓形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1.5-2mm;雄蕊5,稀7,花絲極短,花藥長(zhǎng)圓形,先端尖細(xì);不育雌蕊存在;雌花花被7-10卵狀披針形,長(zhǎng)1-1.5mm;子房圓球形,徑約0.7mm,無(wú)毛,花柱極短,柱頭3裂,外彎。核果球形,長(zhǎng)約5mm,徑約6mm,成熟時(shí)紅色,先端細(xì)尖,上有網(wǎng)紋。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rùn)氣候,陽(yáng)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栽培為宜。因植株主根深入土層,適宜在土層深厚、含腐殖質(zhì)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上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采收成熟飽滿的果實(shí),晾干,沙藏。翌年春播于3月,開溝條播,行距30cm,種子粒距5cm,覆土后澆水,保持土壤濕潤(rùn)。當(dāng)苗高35-40cm時(shí)移栽。按行株距300cm×300cm定植。

    歸經(jīng)

    大腸經(jīng)

    性味

    澀;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祛濕;導(dǎo)滯。主痢疾;泄瀉;食積;濕疹;風(fēng)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guó)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皬?fù)方治瀉痢:巴豆皮、......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dú)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