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小兒胸膈熱實,腹內(nèi)有留飲,致令營衛(wèi)痞塞;腑臟之氣不宣通,其病(痛)腹內(nèi)結(jié)。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葛氏方》方∶若患腹中痞結(jié)常壯熱者方∶生鱉血,和桂屑涂痞上。
又方∶末麝香,服如大豆者。
又方∶大黃(炙,令煙出)龜甲(炙令黃)茯苓凡三物,分等蜜丸,服如大豆一枚,日三。(以兒大小增減也。)又方∶搗白頭翁,練右囊盛以掩痞上。
《產(chǎn)經(jīng)》云∶治小兒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嘈嘈,煩悶,發(fā)時寒熱五臟臚脹,腹中繞臍痛,??嘞?,八痞丸方∶桂心曾青(無代空青)牡丹鱔頭甲(頭漬,炙令黃色)干姜(各三分)蜀漆(七分)細辛(六分)龍膽(五分)附子(四分,炮)凡九物,冶下篩,蜜和如梧子,服二丸,日三,禁如藥法。
《本草拾遺》云∶小兒痞,三白草搗汁,服之令人吐。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小兒胸膈熱實,腹內(nèi)有留飲,致令營衛(wèi)痞塞;腑臟之氣不宣通,其病(痛)腹內(nèi)結(jié)。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葛氏方》方∶若患腹中痞結(jié)常壯熱者方∶生鱉血,和桂屑涂痞上。
又方∶末麝香,服如大豆者。
又方∶大黃(炙,令煙出)龜甲(炙令黃)茯苓凡三物,分等蜜丸,服如大豆一枚,日三。(以兒大小增減也。)又方∶搗白頭翁,練右囊盛以掩痞上。
《產(chǎn)經(jīng)》云∶治小兒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嘈嘈,煩悶,發(fā)時寒熱五臟臚脹,腹中繞臍痛,??嘞?,八痞丸方∶桂心曾青(無代空青)牡丹鱔頭甲(頭漬,炙令黃色)干姜(各三分)蜀漆(七分)細辛(六分)龍膽(五分)附子(四分,炮)凡九物,冶下篩,蜜和如梧子,服二丸,日三,禁如藥法。
《本草拾遺》云∶小兒痞,三白草搗汁,服之令人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