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燈籠花

    拼音注音Dēnɡ Lonɡ Huā別名

    法羅喜、巖龍香

    出處

    燈籠花始載于《植物名實(shí)圖考》,云:"燈籠花,昆明僧寺中有之。藤老蔓架,小葉密排,糙澀無紋,俱如絡(luò)石。春開五棱紅籬子花,長幾徑寸,五尖翻翹,色獨(dú)新綠,黃須數(shù)莖,如鈴下垂。"根據(jù)文述及附圖,與本種相符合。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燈籠花的塊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apetes lacei Crai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海拔1500-1800m的常綠林中老樹上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部、西藏東南部。

    原形態(tài)

    附生灌木,高60-100cm。莖的基部通常增大成粗肥的塊莖,根亦多為紡錘狀。枝條細(xì)長,密生平展的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被微柔毛;葉片革質(zhì),橢圓形,長0.7-1.5cm,寬6-8mm,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楔形或圓形,上半部邊緣有細(xì)鋸齒?;▎紊谌~腋,花梗與萼筒被灰色短柔毛,散生少數(shù)腺頭剛毛;花萼筒檐部長4mm,深裂;裂片三角形;銳尖,具明顯的脈紋;花冠圓筒狀,長2-2.8cm,深紅色,裂片三角形,先端暗綠色;雄蕊10枚,花絲長約1.5mm,花藥背面無距;子房下位,花柱細(xì)長,無毛,柱頭截形。果小,直徑4mm?;ㄆ?-6月,果期7月。

    性味

    苦;性涼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清熱利濕。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胃痛;肝炎;水腫;無名腫毒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別名米念巴、白花樹、翠容葉來源亞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莖、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絡(luò)。跌打損傷,骨折: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風(fēng)......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lán)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fèi)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bǔ)血,通經(jīng)絡(luò),強(qiáng)筋骨。用于貧血,白細(xì)胞減少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別名苦燈籠、苦丁茶、崗燈籠、鬼燈籠來源為馬鞭草赪桐屬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定......
  • 拼音注音Bái Huā Huī Máo Huái Shù別名山豆根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種植物白花灰毛槐樹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灌叢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高50~150厘米,黃綠色;嫩枝被有平貼的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