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補血益損清金水以滋化源老少虛損極效懷生地黃(四斤)白術(四兩)白茯苓(十五兩)人參(六兩)甘州枸杞子(半斤凈去梗)天門冬(去心凈半斤)麥門冬(去心凈半斤)上先以地黃酒洗凈用水四碗浸一晝夜搗取自然汁和蜜三之一以參苓等藥先為末拌入蜜與地黃汁內用瓶貯與紙三十重并箬包其口用桑柴火蒸煮三晝夜取出再換蠟紙包封十數(shù)重沉井底一晝夜取起再如前煮半日每日清晨食遠白湯點服清肺健脾養(yǎng)血潤燥須于雞犬不聞處制之其蜜用生絹濾凈地黃勿犯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