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麻黃7.5克(去節(jié))升麻3.5克 當(dāng)歸3.5克 知母2.5克 黃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藥2克 天門(mén)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 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綿裹)白術(shù)2克 干姜2克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者。
用水2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每次相隔約1~2小時(shí)。汗出愈。
麻黃(去節(jié))75克 升麻38克 黃芩 芍藥 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30克
上銼散。
治傷寒發(fā)熱,汗下不解,血隨氣壅,鼻衄者。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熱服。微汗解。
麻黃2分,桂枝1分,杏仁1分,吳茱萸1分,草豆蔻1分,厚樸1分,曲末1分,羌活1分,柴胡根5分,白茯苓1分,白術(shù)5分,青皮5分,升麻根1分,蒼術(shù)1分,澤瀉1分,豬苓1分,陳皮1分,黃連5分,黃柏1分。
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
上(口父)咀,作1服。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熱服。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麻黃(去節(jié))2兩半,升麻1兩1分,黃芩1兩,芍藥1兩,甘草(生)1兩,石膏(煅)1兩,茯苓1兩。
傷寒表未解,熱郁作衄;風(fēng)邪內(nèi)縮,久泄不止。
每服4大錢(qián),以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熱服。微汗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麻黃7.5克(去節(jié))升麻3.5克 當(dāng)歸3.5克 知母2.5克 黃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藥2克 天門(mén)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 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綿裹)白術(shù)2克 干姜2克
功能主治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者。
用法用量用水2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每次相隔約1~2小時(shí)。汗出愈。
摘錄《傷寒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麻黃升麻湯處方麻黃(去節(jié))75克 升麻38克 黃芩 芍藥 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30克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治傷寒發(fā)熱,汗下不解,血隨氣壅,鼻衄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熱服。微汗解。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八:麻黃升麻湯處方麻黃2分,桂枝1分,杏仁1分,吳茱萸1分,草豆蔻1分,厚樸1分,曲末1分,羌活1分,柴胡根5分,白茯苓1分,白術(shù)5分,青皮5分,升麻根1分,蒼術(shù)1分,澤瀉1分,豬苓1分,陳皮1分,黃連5分,黃柏1分。
功能主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熱服。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八《三因》卷九:麻黃升麻湯處方麻黃(去節(jié))2兩半,升麻1兩1分,黃芩1兩,芍藥1兩,甘草(生)1兩,石膏(煅)1兩,茯苓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傷寒表未解,熱郁作衄;風(fēng)邪內(nèi)縮,久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大錢(qián),以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熱服。微汗解。
摘錄《三因》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