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麋角

    《中藥大辭典》:麋角拼音注音Mí Jiǎo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鹿科動物麋鹿骨化老角

    炮制

    孟詵:"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黃香后,末。"

    性味

    甘,溫。

    ①《別錄》:"味甘,無毒。"

    ②《醫(yī)學入門》:"甘,溫,無毒。"

    ③《綱目》:"甘,熱,無毒。"

    注意

    《本草述》:"陽盛陰虛者忌之。"

    功能主治

    強筋骨,益血脈。治虛勞內(nèi)傷,腰膝不仁,筋骨疼痛。

    ①《別錄》:"主痹,止血,益氣力。"

    ②孟詵:"補虛勞,填髓。又丈夫冷氣及風,筋骨疼痛,作粉長服。"

    ③《日華子本草》:"添精補髓,益血脈,暖腰膝,悅色,壯陽,療風氣,偏治丈夫,勝鹿角。治腰膝不仁,補一切血病。"

    ④《綱目》:"滋陰養(yǎng)血,功與茸同。"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或入丸、散。

    復方

    ①治真元虧耗,榮衛(wèi)勞傷,精液不固,大便不調(diào),食少乏力,久服填骨髓,補虛勞,駐顏色:生麋角(鎊為屑)十兩,附子一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空心米飲下。(《雞峰普濟方》麋角丸)

    ②治五痿,皮緩毛瘁,血脈枯槁,肌肉薄著,筋骨羸弱,飲食不滋,庶事不興,四肢無力,爪枯,發(fā)落,眼昏,唇燥,疲憊不能支持:麋角(鎊,酒浸一宿)一斤,熟地黃四兩,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半。上用大麥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藥與麥,別焙干為末,以浸藥酒,添清酒煮麥粉為糊,搜和得所,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任下,食前服。(《三因方》麋角丸)

    ③治卒心痛:麋角,炙令黃香后,末,和酒空腹服二錢匕。(孟詵)

    各家論述

    《綱目》:"鹿之茸角補陽,右腎精氣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補陰,左腎血液不足者宜之。此乃千古之微秘,前人方法雖具,而理未發(fā)出,故論者紛紜。"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麋角拼音注音Mí Jiǎo英文名David's deerhorn出處

    1.《雷公炮炙論》:麋角,以頂根上黃色,毛若金線,兼傍生小尖,色蒼白者為上。

    2.《唐本草》:扇角煮為膠,亦勝白膠(即鹿角膠)。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麋鹿雄性的骨化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采收和儲藏:每年春、冬二季雄麋鹿骨化的老角脫落后拾取,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

    資源分布:本種屬我國特產(chǎn)種,清代已飼養(yǎng)于北京南苑,無野生,后被運至英國,我國絕跡。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于我國,現(xiàn)飼養(yǎng)于北京和江蘇兩地,為國家一給保持動物。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每年兩次換角,夏角6-7月生長,11-12月脫落,此后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原形態(tài)

    麋鹿,屬于麋與馴鹿之間,大小和歐洲的赤鹿相近,體長約2m,高約1m余。雄者重約200kg,雌者約100kg。尾長約70cm。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無。角的主枝叉分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長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側(cè)蹄顯著。毛色淡褐,背部稍濃,腹部較淺,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紋。冬季毛長而蓬,顯棕赤色,幼獸有白色斑點,生后3月始消失。

    性狀

    性狀鑒別,呈分枝狀,長約50 cm。角無眉叉,主干離頭部一段距離后,分前后2枝,前枝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長而直,不再分叉或近枝端處有一短叉,枝端漸細?;坑斜P狀突起,習稱“珍珠盤”。表面淺黃白色,無毛,有光澤,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并有縱棱。質(zhì)硬,斷面周圍白色,中央灰黃色,并有細蜂窩狀小孔。

    顯微鑒別,角橫切面:主要由骨必質(zhì)和骨疏質(zhì)組成。骨密質(zhì)中有許多哈弗系統(tǒng),每個哈弗系統(tǒng)由一個圓形哈弗管和以哈弗管為圓心的數(shù)層環(huán)行骨板及骨陷窩組成,并可見許多黃色球狀物。骨疏質(zhì)部分可見明顯的骨板。骨陷管排列不規(guī)則,呈類圓形或短梭形,骨小管由骨陷管內(nèi)伸出,作放射狀排列,呈短線狀。

    炮制

    《孟說》: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黃香后,末。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溫

    注意

    陽盛陰虛者忌之。

    功能主治

    溫腎壯陽;填精補髓;強筋骨;益血脈。主腎陽不足;虛勞精虧;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血虛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入丸、散。

    復方

    ①治真元虧耗,榮衛(wèi)勞傷,精液不固,大便不調(diào),食少乏力,久服填骨髓,補虛勞,駐顏色: 生糜角(鎊為屑)十兩,附子一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屈口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九,空心米飲下。 (《雞峰普濟方》糜角丸)②治五屢,皮緩毛瘁,血脈枯搞,肌肉薄著,筋骨贏弱,飲食不滋,庶事不興,四肢無力,爪桔,發(fā)落,眼昏,唇燥,疲憊不能支持: 鹿角(鎊,酒浸一宿)一廳,熟地黃四兩,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半。上用大麥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藥與麥,別焙干為末,以浸藥酒,添渭酒煮麥粉為糊,搜和得所,粹三千下,丸如梧于大。每服五十九,溫酒、米湯任下,食前服。(《三因方》窟角丸)③治率心痛: 康角,炙令黃香后,末,和酒空腹服二錢巳。(孟說)

    各家論述

    1.《綱目》:鹿之茸角補陽,右腎精氣不足者宜之,糜之茸角補陰,左腎血液不足者宜之。此乃千古之微秘,前人方法雖具,而理未發(fā)出,故論者紛壇。

    2.《別錄》:主痹,止血,益氣力。

    3.孟銑:補虛勞,填髓。又丈夫冷氣及風,筋骨疼痛,作粉長服。

    4.《日華子本草》:添精補髓,益血脈,暖腰膝,悅色,壯陽,療風氣,偏治丈夫,勝鹿角。治腰膝不但,補一切血病。

    5.《綱目》:滋陰養(yǎng)血,功與茸同。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Fēnɡ別名老虎斑英文名Tsoong Pellionia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金縷梅科植物蕈樹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tingia chinensis (Champ.)Oliv.ex H......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博落回拼音注音Bó Luò Huí別名號筒梗、三錢三、泡通珠、博落筒來源罌粟科博落回屬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own,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收,曬干。性味苦,寒。有大毒。注意不......
  • 《中藥大辭典》:卜芥拼音注音Bǔ Jiè別名老虎耳、尖尾芋(《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獨腳蓮、觀音蓮、山芋(《四川常用中草藥》),老虎芋、小蟲芋、狼毒(《廣西藥植名錄》),尖尾芋、尖尾風(《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出處《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來......
  • 拼音注音Biàn Yè Rónɡ別名金不換出處始載于《廣州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變?nèi)~榕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Variolosa Lindl.ex Benth.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iàn Yè Měi Dēnɡ Mù別名變?nèi)~裸實、刺仔木、咬眼刺(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Variable-leaved Mayten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變?nèi)~美登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