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唐本草》
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等的地上莖或嫩苗。
①《唐本草》:"味酸。"
②《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苦,寒,無毒。"
《唐本草》:"多食不利人。"
①《唐本草》:"醒酒,堪生啖,亦以解熱。"
②《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通大便,清腸熱。"
出自《唐本草》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等的地上莖或嫩苗。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Rheum palmatum L.2.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Maxim.Ex Rnge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3.Rheum officinale Baill.
采收和儲(chǔ)藏:8-9月種子成熟后采挖全株,割下根莖作大黃用后,取地上莖,也可于春季采摘嫩苗。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
2.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3.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2.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及西藏東北部。
3.分布于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1.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大,有粗壯的肉質(zhì)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dá)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ㄐ虼髨A錐狀,頂生;花梗纖細(xì),中下部有關(guān)節(jié)?;ㄗ霞t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2.本種與掌葉大黃極相似,主要區(qū)別為:葉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狀披針形或狹線形,裂片窄長。花序分枝緊密,向上直,緊貼干莖。
3.本種與上2種的主要不同點(diǎn)是:基生葉5淺裂,淺裂片呈大齒形或?qū)捜切?;托葉鞘膜質(zhì),較透明,上有短毛?;ㄝ^大,淡黃綠色,花蕾橢圓形,果枝開展,翅果邊緣不透明。
苦;酸;性寒
《唐本草》:多食不利人。
瀉火;通便。主實(shí)熱便秘
內(nèi)服:煎湯,5-10g;或生吃。
1.《唐本草》:醒酒,堪生啖,亦以解熱。2.《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通大便,清腸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唐本草》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等的地上莖或嫩苗。
性味①《唐本草》:"味酸。"
②《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苦,寒,無毒。"
注意《唐本草》:"多食不利人。"
功能主治①《唐本草》:"醒酒,堪生啖,亦以解熱。"
②《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通大便,清腸熱。"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大黃莖拼音注音Dài Huánɡ Jīnɡ出處出自《唐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等的地上莖或嫩苗。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Rheum palmatum L.2.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Maxim.Ex Rnge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3.Rheum officinale Baill.
采收和儲(chǔ)藏:8-9月種子成熟后采挖全株,割下根莖作大黃用后,取地上莖,也可于春季采摘嫩苗。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
2.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3.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2.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及西藏東北部。
3.分布于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1.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大,有粗壯的肉質(zhì)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dá)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ㄐ虼髨A錐狀,頂生;花梗纖細(xì),中下部有關(guān)節(jié)?;ㄗ霞t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2.本種與掌葉大黃極相似,主要區(qū)別為:葉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狀披針形或狹線形,裂片窄長。花序分枝緊密,向上直,緊貼干莖。
3.本種與上2種的主要不同點(diǎn)是:基生葉5淺裂,淺裂片呈大齒形或?qū)捜切?;托葉鞘膜質(zhì),較透明,上有短毛?;ㄝ^大,淡黃綠色,花蕾橢圓形,果枝開展,翅果邊緣不透明。
性味苦;酸;性寒
注意《唐本草》:多食不利人。
功能主治瀉火;通便。主實(shí)熱便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或生吃。
各家論述1.《唐本草》:醒酒,堪生啖,亦以解熱。2.《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通大便,清腸熱。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