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方論∶有黃膽、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實一也。詳觀他書,黃有三十六種,疸有五種。
三十六種黃者,圣惠方載之備矣。五疸之證,感之者多,不容不詳。其五疸者,黃汗、黃膽谷疸、酒疸、女勞疸是也。黃汗之狀,身體俱腫,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黃如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浴,水入汗空中,故汗黃也。黃膽之狀,食己即饑,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欲安臥,或身體多赤多青皆見者,必發(fā)寒熱,此由酒食過度,臟腑熱極,水谷相并,積于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結滯不散,熱氣郁蒸所為也。大抵發(fā)于陰部其人必嘔,發(fā)于陽部必振寒而發(fā)熱。谷疸之狀,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郁不安而發(fā)黃,此由大饑大食,胃氣沖蒸所致也。酒疸之狀,身目發(fā)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fā)赤斑,此由飲酒多,進谷少,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所致也。女疸之狀,身目皆黃,發(fā)熱惡寒,小腹?jié)M急,小便不利,此由大勞大熱,不能保攝,房后入水所致也,其間多渴而腹脹者,其病難療。又有時氣傷風、傷寒、伏暑,亦令人發(fā)黃。五疸口淡怔忡,耳鳴腳弱,微寒發(fā)熱,小便白濁,當作虛證治,不可妄投涼劑,愈傷血氣。臨病之際,不可不辨明也。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古方論∶有黃膽、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實一也。詳觀他書,黃有三十六種,疸有五種。
三十六種黃者,圣惠方載之備矣。五疸之證,感之者多,不容不詳。其五疸者,黃汗、黃膽谷疸、酒疸、女勞疸是也。黃汗之狀,身體俱腫,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黃如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浴,水入汗空中,故汗黃也。黃膽之狀,食己即饑,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欲安臥,或身體多赤多青皆見者,必發(fā)寒熱,此由酒食過度,臟腑熱極,水谷相并,積于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結滯不散,熱氣郁蒸所為也。大抵發(fā)于陰部其人必嘔,發(fā)于陽部必振寒而發(fā)熱。谷疸之狀,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郁不安而發(fā)黃,此由大饑大食,胃氣沖蒸所致也。酒疸之狀,身目發(fā)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fā)赤斑,此由飲酒多,進谷少,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所致也。女疸之狀,身目皆黃,發(fā)熱惡寒,小腹?jié)M急,小便不利,此由大勞大熱,不能保攝,房后入水所致也,其間多渴而腹脹者,其病難療。又有時氣傷風、傷寒、伏暑,亦令人發(fā)黃。五疸口淡怔忡,耳鳴腳弱,微寒發(fā)熱,小便白濁,當作虛證治,不可妄投涼劑,愈傷血氣。臨病之際,不可不辨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