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鷸肉

    《中藥大辭典》:鷸肉拼音注音Yù Ròu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鷸科動物紅腳鷸或鷸屬其他種動物的。

    生境分布

    繁殖于新疆西部、甘肅、西藏南部、青海;見于東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島,以及四川、云南等地為旅鳥;并在廣東及臺灣等處越冬。

    原形態(tài)

    體長約27厘米。嘴長,端部黑色,上嘴基部褐色,下嘴基部角黃色。虹膜黑褐色。頭頂部淺紅褐色;從嘴基到眼上白,中有褐斑;頭側和頸側白,中有暗褐條紋;眼先暗褐,略有白斑。上體灰褐,上背及翅上的大、中覆羽和三級飛羽均淺紅褐色,各羽中央有寬窄不等的黑褐色縱紋和橫斑;下背和腰純白;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內翈邊緣有白色闊斑,端部白色而雜以黑褐斑;小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色,而有黑褐色橫斑。下體白,雜有許多暗褐色縱紋,下腹和肛周幾無,在脅處則縱紋轉為橫斑;尾下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干紋和少許橫斑。腳橙紅色,爪黑色。

    棲息于海岸、沼澤、池塘、河口三角洲等地。大多單個活動,有時亦成對。食物為昆蟲、軟體動物中的瓣鰓類以及甲殼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的毛足類等。

    性味

    《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補虛噓,甚暖人。"

    ②《隨息居飲食譜》:"暖胃,補虛。"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鷸肉拼音注音Yù Ròu英文名Snip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拾遺》:鷸如鴉,嘴長色蒼,在泥涂間,作融融聲,人取食之感口鵲,無別余功。

    2.《禽經》注:融狀類燕,紹色,錯出有文,于水際伺蚌出啄。

    來源

    藥材基源:為鷸科動物紅腳鷸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nga totan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除去羽毛及內臟,取肉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海岸、沼澤、池塘、河口等地。大多單個活動,有時也成對。行走快,飛翔力強。食物以昆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等為 。巢營于沼澤、河川等草叢干燥的地方,每窩產卵3-5個,長梨形,為淡黃色或淺黃橄欖色,綴以淺、深不同的斑點。

    資源分布:繁殖于新疆西部、甘肅、西藏南部、青海;見于東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島,以及四川、云南等地為旅鳥;并在廣東及臺灣等地越冬。

    原形態(tài)

    紅腳鷸,體長約27cm。頭至上背及翅上的大、中覆羽中央有寬窄不同的黑褐色縱紋和橫斑;下背和腰白;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內翈邊緣有白的闊斑,端部亦白,而雜以黑褐色斑,次級飛羽闊露出部和大覆羽端部雪白,因而形成一明顯的白色塊斑;小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而有黑褐色橫斑。下體白,雜有許多暗褐色縱紋,在下喉和上胸尤多,下腹和肛周幾無,在脅處則縱紋轉為橫斑;尾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干紋和少許橫斑。虹膜黑褐色,嘴端部黑,上嘴基部褐,下嘴基部角黃;跗跖和趾橙紅,爪黑色。

    化學成分

    肉含蛋白質(protein),肽類(peptides),氨基酸(amino acid),脂類(lipid),甾類(steroid),糖類(saccharides),維生素(vitamin)類。

    歸經

    脾;胃經

    性味

    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補虛益精;健脾和胃。主久病虛損;虛寒泄瀉;肝腎不足;視物不清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20-50 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補虛,甚暖人。

    2.《隨息居飲食譜》:暖胃,補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Xiān Máo別名細葉刺參、刺參來源藥材基源:為川續(xù)科植物大花刺參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ina nepalensis D.Don var.delavayi(Franch.)C.H.Hsing[M.delavayi......
  • 《中藥大辭典》:白側耳拼音注音Bái Cè ěr別名白耳菜、叫天雞(《貴州民間方藥集》),光板、金苦板(《浙江中藥資源名錄》),蒼耳七,金錢燈塔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白須草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 《中藥大辭典》:白僵蠶拼音注音Bái Jiānɡ Cán別名僵蠶(《千金方》),天蟲(《藥材資料匯編》),僵蟲(《河北藥材》)。出處《本經》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收集病死的僵蠶,倒入石灰中拌勻,吸去水分,曬......
  • 《中藥大辭典》:白克馬葉拼音注音Bái Kè Mǎ Yè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安息香料植物垂珠花的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多生于山中陽坡雜林中。分布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垂珠花,又名:白花......
  • 拼音注音Bái Bā Jiǎo Lián別名血絲金盆、鬼臼、九臼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貴州八角蓮的根及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ysosma majorensis(Gagnep.)Ying[Podophyllum majoren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