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鴛鴦

    《全國中草藥匯編》:鴛鴦拼音注音Yuān Yānɡ來源

    雁行目鴨科鴛鴦Aix galericulata (L.),以入藥。

    生境分布

    我國東北和東部地區(qū)。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治瘺瘡,疥癬,血痔。

    用法用量

    肉適量,鮮用或焙干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鴛鴦拼音注音Yuān Yānɡ別名

    鄧木鳥(《荊楚歲時記》),匹鳥(《禽經(jīng)》),黃鴨(《綱目》)。

    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鴨科動物鴛鴦。

    生境分布

    繁殖在我國內(nèi)蒙古和東北北部,越冬時在長江以南直至華南一帶。

    原形態(tài)

    雄鳥體長約43厘米。嘴扁,紅棕色。虹膜棕色,外圍有黃白色環(huán)。羽色絢麗,額和頭頂?shù)闹醒氪渚G,并帶金屬光澤;枕冠為銅赤、紫、綠及白色等長羽組成;頭頂兩側(cè)有純白眉紋;眼先淡棕黃,頰轉(zhuǎn)棕栗;眼的上方和耳羽棕白;頸側(cè)領(lǐng)羽細(xì)長如矛,呈輝栗色,羽軸淡黃;頦和喉幾純栗色。背和腰暗褐,而有銅綠色金屬反光;肩部兩側(cè)有白紋2條;最內(nèi)2枚三級飛羽擴(kuò)大成扇形而豎立。尾羽暗褐,而帶金屬綠色。上胸和胸側(cè)呈紫褐色金屬光澤;下胸兩側(cè)絨黑,鑲以顯著的白色橫帶2條,各羽基部灰褐色。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純白。雌鳥較小,頭部灰褐,背部蒼褐色,腹部純白,翅無扇形羽。腳和趾紅黃色,蹼黑色。

    棲息于內(nèi)陸湖泊和溪流中。平時成對生活,飛行力頗強(qiáng),筑巢于樹洞內(nèi)。

    性味

    咸,平。

    ①《千金·食治》:"味苦,微溫,無毒。"

    ②《嘉祐本草》:"味咸,平,小毒。"

    ③《日用本草》:"酸,無毒。"

    注意

    孟詵:"多食令人患大風(fēng)。"

    功能主治

    治痔痿,疥癬。

    ①《荊楚歲時記》:"主齒痛。"

    ②《千金·食治》:"主瘺瘡,清酒浸之,炙令熱以薄之,亦炙服之。"

    ③《嘉祐本草》:"主諸瘺疥癬病,以酒浸炙令熱,敷瘡上,冷更易。"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外用:煮熟切片敷貼。

    復(fù)方

    ①治五痔漏瘡:鴛鴦一只,治如食法,煮令極熟,細(xì)細(xì)切,以五味、醋食之,羹亦妙。(《食醫(yī)心鏡》)

    ②治老人五痔,泄血不止,積日困劣無氣,亦療久瘺瘡:鴛鴦一枚,如常法,以五味、椒醬腌,火炙之令熟,空心漸食之。(《壽親養(yǎng)老新書》鴛鴦法炙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鴛鴦拼音注音Yuān Yānɡ別名

    鄧木鳥、匹鳥、黃鴨

    英文名Mandarin duck出處

    出自《千金 食治》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科動物鴛鴦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x galericulata(Linnaeus)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內(nèi)陸湖泊和溪泫中平時成雙生活而不分離。既善走又善游泳,飛行力亦強(qiáng)。雜食性。巢營于樹洞內(nèi),每窩產(chǎn)卵6-10枚,灰黃色。

    資源分布:繁殖在我國內(nèi)蒙古和東北北部,越冬在長江以南至華南一帶。

    原形態(tài)

    鴛鴦,體長約40cm左右,體重約500g左右。雄鳥眼的上方和耳羽棕白,頰轉(zhuǎn)棕栗。頦、喉幾純栗色。額和頭頂?shù)闹醒氤式饘俟鉂桑渚G,頭頂兩側(cè)有白眉紋伸至頸項。枕部叢生長的羽氌,與后頸的金屬暗綠和暗紫色羽組成羽冠。背和腰暗褐,而有銅綠色金屬反光。初級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褐色;三級飛羽黑褐,外翈顯金屬藍(lán)綠色,最后1枚外羽呈金屬藍(lán)綠色而具栗黃色羽端,內(nèi)翈擴(kuò)大為扇形,直立如帆。上胸和胸側(cè)呈紫暗色金屬光澤,下胸純白。必羽暗褐,尾下覆羽純白。雌鳥眼周和金屬光澤,下胸純白。尾羽暗褐,尾下覆羽純白。雌鳥眼周和眼后有1條縱紋,白色;頦、喉白色。頭和頸的背面均灰褐色,頸側(cè)淺灰褐色。上體余部橄欖褐色,兩翅沒有醒目的帆狀羽。虹膜棕色,外圍有黃白色環(huán);嘴紅棕色;腳和趾紅黃色,蹼膜黑色。

    歸經(jīng)

    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平

    注意

    1.《嘉佑本草》:“食其肉,令人患大風(fēng)。”2.《日用本草》:“肉不可食,食之動風(fēng)發(fā)癩?!?/p>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主痔瘺下血;疥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適量,煮熟食。外用:適量,煮熟切片敷貼。

    復(fù)方

    ①治五痔漏瘡:鴛鴦一只,治如食法,煮令極熟,細(xì)細(xì)切,以五味、醋食之,羹亦妙。(《食醫(yī)心鏡》)②治老人五痔,泄血不止,積日困劣無氣,亦療久瘺瘡:鴛鴦一枚,如常法,以五味、椒醬腌,火炙之令熟,空心漸食之。(《壽親養(yǎng)老新書》鴛鴦法炙方)

    各家論述

    1.《荊楚歲時記》:主齒病。

    2.《千金·食治》:主瘺瘡,清酒浸之,炙令熱以薄之,亦炙服之。

    3.《嘉佑本草》:主諸瘺疥癬病,以灑浸炙令熱,敷瘡上,冷更易。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詩經(jīng)》),皤蒿(《毛詩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生境分布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
  •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鮮用或晾干。原形態(tài)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
  • 拼音注音Bái Lán Cuì Què Huā英文名Bluewhite Larkspur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藍(lán)翠雀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
  • 《中國藥典》:白蘞拼音注音Bái Liǎn別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英文名RADIX AMPELOPSIS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干燥塊根。春、秋二季采......
  • 《中藥大辭典》:白蘞子拼音注音Bái Liǎn Zǐ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果實(shí)。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蘞“條。功能主治《藥性論》:“治溫瘧,主寒熱結(jié)壅熱腫?!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敷。復(fù)方止血消腫:白蘞成熟果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