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hù),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夫中暑所以脈虛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且暑者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
是以暑氣傷心,令人身熱頭痛,狀類傷寒,但背寒面垢,此為異耳,甚則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煩渴口燥,或吐或瀉,或喘或滿,此皆暑氣之所為也。大抵中暑悶亂,切不可便與冷水及臥冷濕地,得冷則死。唯溫養(yǎng),用布衣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或掬熱土圈臍心,乃更溺之,候漸蘇醒,以米湯徐徐灌之,然后隨證調(diào)治。近來江浙之間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屢見之矣。醫(yī)經(jīng)所載,診其脈浮而虛,蓋浮則為風(fēng),虛則為暑,此中暑而又傷風(fēng),故有是證,俗命名謂之暑風(fēng),若作驚癇治之,多致不救。倉卒之際,宜以溫?zé)崴K合香丸灌之,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