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諸病皆有藥,獨此心一動,諸患為招,雖百華佗扁鵲在旁,無處下藥,識破此疾,一庸醫(yī)能事也。
昔陳烈苦質(zhì)鈍,靜坐百日,頓開記性,遂一覽無遺。夫未來之覺尚可使之有,豈已往之疾不能使之無?《坐忘篇》曰∶心者身之主,神之帥也。靜則生慧,動則生昏,信然。
老子云∶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深根固蒂。此長生久視之道也,《內(nèi)觀經(jīng)》曰∶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于形謂之死,通乎生死謂之道。夫能惜精寶神,有聞如不聞,有見如不見,靜中討出消息,則所以長生者也。動則頑,惡將歸焉,如石然,雨滋露潤,流而不存,故常磽瘠;靜則虛,善將歸焉,如谷然,雨滋露潤,存而不流,故能為五谷田。
考古神仙,多因疾病困苦中得之。蓋人安樂必好動,好動必至淫欲,而腠理日疏,使有沉 不藥之患,人疾病必好靜,好靜必思修養(yǎng),而澡心求進,即為脫苦成仙之基。
七情擾擾,隙開疾生,譬之蠹以木生而害木也。茍能默省己愆,心既清凈,體亦安泰,雖罪業(yè)亦已消除,況微 寧不速滅?
昔程子見人靜坐,即嘆其善學(xué)。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國小收放心一段工夫。如種樹,靜則根深,而暢焉茂焉;動則蒂撥,而摧焉折焉。
動者寧惟造作乖張,凡妄想、妄言、妄行盡是無窮孽障;靜者不但神氣安養(yǎng),凡治民、治物、治國無非收拾本末。智大者盤桓以山峙,靜之謂也,器小者蓬飛而萍浮,動之謂也。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fēng)波而不疑。惟靜有守,惟靜有為。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曷想未生前為空爾,生時為孽爾,死后為灰爾、是則同于獸、等于草爾。何計而留性根?老子曰∶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故心以神為主,其身安靜,其神居之;其身躁動,其神去之。是以外其身,存其神,靜心守一,則神不出,身與道同,可以長生。
少言不為人所窮,少行不為人所短,少智不為人所勞,少能不為人所役,人生何事不宜靜?
氣靜而清者,天之象;心靜而寧者,地之象;性靜而明者,日月之象;根靜而萌者,萬物之象。
昔賢云∶人有一病,便有一治法。如病驚悸,習(xí)散忘以平之;憂郁,習(xí)歡喜以開之;風(fēng)濕,習(xí)導(dǎo)引以驅(qū)之;流泄,習(xí)提咽以堤之;不足,儉塞以培之;有余,淡薄以伏之。因病發(fā)藥,即迷起照,靜功而已。
燈非膏不燃,膏溢燈滅;谷非水不成,水淫谷朽。病者前食未化,又加餐焉,病益增。惟動騖乎多,其數(shù)必危;惟靜守乎約,其身乃安。
鳥逾薄食,翼飛益高,食多如鵝 肥軀,爾害將至。香美爍形,皓齒損精,靜功自無茲病。
(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諸病皆有藥,獨此心一動,諸患為招,雖百華佗扁鵲在旁,無處下藥,識破此疾,一庸醫(yī)能事也。
昔陳烈苦質(zhì)鈍,靜坐百日,頓開記性,遂一覽無遺。夫未來之覺尚可使之有,豈已往之疾不能使之無?《坐忘篇》曰∶心者身之主,神之帥也。靜則生慧,動則生昏,信然。
老子云∶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深根固蒂。此長生久視之道也,《內(nèi)觀經(jīng)》曰∶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于形謂之死,通乎生死謂之道。夫能惜精寶神,有聞如不聞,有見如不見,靜中討出消息,則所以長生者也。動則頑,惡將歸焉,如石然,雨滋露潤,流而不存,故常磽瘠;靜則虛,善將歸焉,如谷然,雨滋露潤,存而不流,故能為五谷田。
考古神仙,多因疾病困苦中得之。蓋人安樂必好動,好動必至淫欲,而腠理日疏,使有沉 不藥之患,人疾病必好靜,好靜必思修養(yǎng),而澡心求進,即為脫苦成仙之基。
七情擾擾,隙開疾生,譬之蠹以木生而害木也。茍能默省己愆,心既清凈,體亦安泰,雖罪業(yè)亦已消除,況微 寧不速滅?
昔程子見人靜坐,即嘆其善學(xué)。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國小收放心一段工夫。如種樹,靜則根深,而暢焉茂焉;動則蒂撥,而摧焉折焉。
動者寧惟造作乖張,凡妄想、妄言、妄行盡是無窮孽障;靜者不但神氣安養(yǎng),凡治民、治物、治國無非收拾本末。智大者盤桓以山峙,靜之謂也,器小者蓬飛而萍浮,動之謂也。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fēng)波而不疑。惟靜有守,惟靜有為。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曷想未生前為空爾,生時為孽爾,死后為灰爾、是則同于獸、等于草爾。何計而留性根?老子曰∶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故心以神為主,其身安靜,其神居之;其身躁動,其神去之。是以外其身,存其神,靜心守一,則神不出,身與道同,可以長生。
少言不為人所窮,少行不為人所短,少智不為人所勞,少能不為人所役,人生何事不宜靜?
氣靜而清者,天之象;心靜而寧者,地之象;性靜而明者,日月之象;根靜而萌者,萬物之象。
昔賢云∶人有一病,便有一治法。如病驚悸,習(xí)散忘以平之;憂郁,習(xí)歡喜以開之;風(fēng)濕,習(xí)導(dǎo)引以驅(qū)之;流泄,習(xí)提咽以堤之;不足,儉塞以培之;有余,淡薄以伏之。因病發(fā)藥,即迷起照,靜功而已。
燈非膏不燃,膏溢燈滅;谷非水不成,水淫谷朽。病者前食未化,又加餐焉,病益增。惟動騖乎多,其數(shù)必危;惟靜守乎約,其身乃安。
鳥逾薄食,翼飛益高,食多如鵝 肥軀,爾害將至。香美爍形,皓齒損精,靜功自無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