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紅菇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紅菇別名

    蘑菇

    來源

    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大紅菇Russula alutacea (Pers.) Fr.,以子實(shí)體入藥。

    生境分布

    夏秋兩季雨后,生混交林及闊葉林內(nèi)地上,與某些闊葉樹種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福建、云南。

    性味

    淡,溫。

    功能主治

    追風(fēng),散寒,舒筋,活絡(luò)。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大紅菇拼音注音Dà Hónɡ Gū別名

    紅菇、朱菇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紅菇科真菌大紅菇的子實(shí)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ussula rubra (Krom.)Bres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間雨后采摘,洗凈,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陰濕地上。夏、秋間常見。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各地。

    原形態(tài)

    菌蓋寬6-16cm,扁半球形,后平展而下凹。深莧菜紅色,表面平滑,在潮濕氣候下有粘性,邊緣平滑或有不明顯的條紋。菌肉白色。菌柄近圓柱形,長3.5-13cm,粗1.5-3.5cm,白色,部分肉色,內(nèi)部松軟;菌褶黃色,少數(shù)在基部分叉,褶間有橫脈,褶之前部邊緣常呈紅色。孢子淡黃色,近球形,(8-11)μm×(7-9)μm,壁表有小刺;囊狀體透明,披針形,(85-105)μm×(13-19)μm。

    性狀

    性狀鑒別 菌蓋扁半球形,或平扁而中央下凹,直徑4-10cm,紅色或暗紅色,邊緣粉紅色或帶白色,平滑或有微細(xì)絨毛,有不明顯條紋。菌肉類白色,表皮下粉紅色。菌褶密,基部分叉,白色或淺赭黃色,褶間有橫脈。菌柄類圓形,長3.5-8cm,直徑1-2.5cm,白色或帶粉紅色。氣微,味辛辣。

    性味

    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

    養(yǎng)血;逐瘀;祛風(fēng)。主血虛萎黃;產(chǎn)后惡露不盡;關(guān)節(jié)酸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20g;或同雞、豬肉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茅針拼音注音Bái Máo Zhēn別名茅苗(《本經(jīng)》),茅筍、茅針(《本草拾遺》),茅錐(劉禹錫《傳信方》),茅蜜(《醫(yī)林纂要》),茅荑、茅揠(《植物名實(shí)圖考》),茅芽(《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禾本科......
  • 拼音注音Bái Jīnɡ Yā Cōnɡ別名豬尾巴、羊奶子、倒扎草、筆管草、水風(fēng)、茅草細(xì)辛、獨(dú)腳茅草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以根入藥。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性味甘、......
  • 拼音注音Bái Cǎo別名倒生草、白花草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草的根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Pen-nisetum ongolicum Franch.;P.flacci......
  • 別名倒生草來源禾本科白草根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主治急性腎炎尿血,鼻衄,肺熱咳嗽,胃熱煩渴。用法用量5~8錢。摘錄《全國中......
  • 《中藥大辭典》:白草莓拼音注音Bái Cǎo Méi別名三匹風(fēng)、野楊莓、草莓(《西藏常用中草藥》),白泡兒、白藨、白蒲草(《云南中草藥選》),只大薩曾(藏名)。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白草莓的全草。5~10月采集全草,洗凈,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