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飛廉

    《全國中草藥匯編》:飛廉拼音注音Fēi Lián別名

    大薊、刺蓋

    來源

    為菊科飛廉屬植物飛廉Carduus crispus L.和藏飛廉C. acanthoides L.,以全草入藥。夏、秋季花盛開時采割全草;春、秋挖根,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用。

    原形態(tài)

    1.飛廉(老牛銼、大力王):二年生多刺草本,高50~120厘米。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莖直立,具縱棱,棱有綠色間歇的三角形刺齒狀翼。單葉互生,通常無柄,抱莖;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厘米,羽狀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對而生,邊緣有刺,刺長3~10毫米,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絲狀毛,后漸變光滑;上部葉漸小。夏秋開花,頭狀花序2~3個簇生于枝端,或單生葉腋,較柔軟,常略下垂,直徑1.5~2.5厘米;總苞鐘形,苞片多層,外層較內(nèi)層逐漸變短,中層苞片條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曲,內(nèi)層苞片條形,膜質(zhì),捎帶紫色。花全為管狀花,紫紅色,長15~16毫米,花瓣5裂,花絲有毛,花藥合生,基部箭頭狀或耳廓狀,尾纖長?;ㄖ氶L,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白色或灰白色,呈刺毛狀。

    生于田野、路旁草叢中。全國大部分省區(qū)有分布。

    2.藏飛廉:與前種主要區(qū)別為全株被白色蛛絲狀毛,葉片羽狀淺裂,裂片近等大,整齊對生;頭狀花序多單生,較大?;ㄐ蛳掠袑挆l形葉狀總苞片,長超過頭狀花序。

    生于山坡、路旁草叢中。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地區(qū)。

    栽培

    適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和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栽種。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條播或穴播,行株距1.5×1尺,每穴播種5、6粒,覆土1寸左右。播種后約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齊后需行間苗一次,每穴可留壯苗1~2株。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爛根?!?/p>化學成分

    藏飛廉干草中含有生物堿類:強堿性生物堿部分由降壓作用;其中有藏飛廉堿(acanthoidine,C16H24O2N4)鹽酸藏飛廉次堿(acanthoidine hydrochloride,C16H22O2N4)。此外,尚含有兩種弱堿性生物堿。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清熱利濕。用于吐血,鼻衄,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帝,乳糜尿,泌尿系感染;外用治癰癤、疔瘡。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復方

    鼻衄、功能性子宮出血、尿血:飛廉、茜草、地榆各3錢,水煎服。

    備注

    飛廉瘦果制成酊劑,有利膽作用,可治黃疸,對于輕度膽絞痛有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飛廉拼音注音Fēi Lián別名

    飛輕(《本經(jīng)》),天薺、伏豬、伏兔、飛雉、木禾(《別錄》),飛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錯(《黑龍江中藥》),紅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藥物志》),大力王、楓頭棵。飛簾(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菊科植物飛廉全草。冬、春季采根,夏季采莖;葉及花,鮮用或曬干用。

    生境分布

    生于荒野道旁。分布全國各地。

    原形態(tài)

    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70~100厘米,具縱條棱,并附有綠色的翼,翼有齒刺。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厘米,羽狀深裂,裂片的邊緣具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平光滑,下面初具蛛絲狀毛,后漸變光滑;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2~3枚,著生于枝端,直徑1.5~2.5厘米;總苞鐘形,長約2厘米,寬1.5~3厘米,苞片多層,外層較內(nèi)層逐漸變短,中層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曲,內(nèi)層苞片線形,膜質(zhì),稍帶紫色?;ㄈ繛楣軤罨?,兩性,紫紅色,花管長15~16毫米,先端5裂;雄蕊5,花藥合生;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長3毫米,頂端平截,基部收縮;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長約15毫米,呈刺毛狀?;ㄆ?、7月。

    性味

    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咸,有毒。"

    ④《西藏常用中草藥》:"苦,涼。"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得烏頭良。惡麻黃。"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治風熱感冒,頭風眩暈,風熱痹痛,皮膚刺癢,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帶下,跌打瘀腫,疔瘡腫毒,湯火傷。

    ①《本經(jīng)》:"主骨節(jié)熱,脛重酸疼。"

    ②《別錄》:"治頭眩頂重,皮間風邪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益氣明目。"

    ③《藥性淪》:"主留血。"

    ④《唐本草》:"療疳蝕,殺蟲。"

    ⑤《四聲本草》:"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

    ⑥《綱目》:"治頭風旋運。"

    ⑦《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跌打瘀腫,惡瘡,燒傷,燙傷。"

    ⑧蘇醫(yī)《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清熱,消腫。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帶過多,月經(jīng)過多;外用治疔瘡腫毒,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入散劑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摻。

    復方

    ①治關(guān)節(jié)炎:老牛錯(全草)一斤,何首烏三兩,生地半斤。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黑龍江中藥》)

    ②治無名腫毒,痔瘡,外傷腫痛:老牛錯莖葉,搗成泥狀,敷患處。(《黑龍江中藥》)

    ③治疳匿蝕口齒及下部:飛廉蒿燒作灰,搗篩,以兩錢匕服(每次煎兩小時),每日服二次。(江蘇《中草藥新醫(yī)療法》)

    備注

    西藏以同屬植物科刺飛廉作飛廉入藥,其特征:莖具翼,有刺,幼時被白色柔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淺裂,邊緣有齒,齒上有針刺。頭狀花序單生;總苞片數(shù)層,先端具刺;花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具光澤;冠毛白色多層,基部合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飛廉拼音注音Fēi Lián別名

    飛輕、天薺、伏豬、伏兔、飛雉、木禾、飛廉蒿、老牛錯、紅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楓頭棵、飛簾、紅馬刺、刺蓋、刺蘿卜、大薊、老牛銼

    英文名Curly Bristlethistle Herb, Herb or root of Curly Bristlethistle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陶弘景:飛廉,處處有,極似苦芺,惟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今既別有漏盧,則非此別名爾。

    2.《唐本草》:飛廉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干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以苦芺為漏盧,并非是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絲毛飛廉與節(jié)毛飛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rduus crispus L.2.Carduus acanthoids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全草及花,秋季挖根,鮮用或除花陰干外,其余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草叢中及路旁。

    資源分布:1.生于田野、路旁或山地草叢中。我國大部分省區(qū)有分布。

    2.分布于支南及西藏。

    原形態(tài)

    1.絲毛飛廉 二年生草本,高50-120cm。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莖直立,具縱棱,棱有綠色間歇的三角形刺齒狀翼。葉互生;通常無柄而抱莖;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cm,羽狀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對而生,邊緣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絲狀毛,后漸變光滑;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2-3個簇生枝端,直徑1.5-2.5cm,總苞鐘狀,長約2cm,寬1.5-3cm;總苞片多層,外層較內(nèi)層逐變短,中層條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曲,內(nèi)層條形,膜質(zhì),稍帶紫色;花全為管狀花,兩性,紫紅色,長15-16mm。瘦果長橢圓形,長約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縮;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長約15mm,呈刺毛狀,稍粗糙?;ㄆ?-7月。

    2.節(jié)毛飛廉 本種與前種之區(qū)別,在于本種全株被白色蛛絲狀毛。莖具翼,有刺。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淺裂,裂片近等大,整齊對生,邊緣有齒,齒上有針刺;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頭狀花序多為單生,較大;花序下有寬條形葉狀總苞片,長超過頭狀花序;總苞片數(shù)層,先端具刺;花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具光澤;冠毛白色,多層,基部合生。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直徑0.2-1cm,具縱棱,并附有綠色的翅,翅有針刺,質(zhì)脆,斷面髓部白色,常呈空洞。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cm,羽狀深裂,裂片邊緣具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具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干縮,總苞鐘形,黃褐色,苞片數(shù)層,線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向外反卷,內(nèi)層苞片膜質(zhì),帶紫色?;ㄗ霞t色,冠毛刺狀,黃白色。氣味微弱。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呈類圓形,表皮、皮層于葉狀翅處向外突出,棱脊處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組織,外韌維管束環(huán)列,韌皮纖維束微木化,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具微木化纖維群;髓常呈空洞。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下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形,垂周壁波狀變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多斷碎,由5-10余個細胞組成,基部細胞直徑21-40(-83)μm,頂端細胞極細長并扭曲。

    化學成分

    節(jié)毛飛廉新鮮莖含去氫飛廉堿(acanthoine)和去氫飛廉定(acanthodine)[11]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注意

    血虛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活血消腫。主感冒咳嗽;頭痛眩暈;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白帶;黃疸;風濕痹痛;吐血;衄血;尿血;月經(jīng)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跌打損傷;疔瘡癤腫;痔瘡腫痛;燒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摻

    復方

    1.治關(guān)節(jié)炎:老牛錯(全草)一斤,何首烏三兩,生地半斤。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黑龍江中藥》)2.治無名腫毒,痔瘡,外傷腫痛:老牛錯莖葉,搗成泥狀,敷患處。(《黑龍江中藥》)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主骨節(jié)熱,脛重酸疼。

    2.《別錄》:治頭眩頂重,皮間風邪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益氣明目。

    3.《藥性論》:主留血。

    4.《唐本草》:療疳蝕,殺蟲。

    5.《四聲本草》: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

    6.《綱目》:治頭風旋運。

    7.《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跌打瘀腫,惡瘡,燒傷,燙傷。

    8.蘇醫(yī)《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清熱,消腫。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帶過多,月經(jīng)過多;外用治療瘡腫毒,痔瘡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í Gēnɡ Ténɡ別名武靴藤、金剛藤、蛇天角、飯杓藤來源蘿藦科匙羹藤屬植物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Schult.[G. alterniflorum (Lour.)Merr.],以根及全株入藥。......
  • 拼音注音Shēn Tiáo別名人參條英文名Panax ginseng C.A.Mey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根莖上的不定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ginseng C.A.Mey.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原形態(tài)多年生......
  • 拼音注音Chā Fēn Liǎo別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來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以根(黑色老根為佳)入藥。生境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性味酸、甘,溫。功能主治祛寒,溫腎。主治寒疝,......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枝藻來源藻類紅藻門叉枝藻Gymnoganyrus flablliformis Harv.,以葉狀體入藥。功能主治為瓊膠的輔助原料,并用作緩瀉劑。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叉枝藻拼音注音Chā Zhī Zǎo別......
  • 拼音注音Chā Zhī Yā Cōnɡ別名苦葵鴉蔥、羊奶及及、散枝鴉蔥、分枝鴉蔥來源菊科叉枝鴉蔥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以鮮植物汁液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性味苦,寒。注意根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