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查古籍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疽乃流注之敗癥也。如用涼藥。則內(nèi)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氣受傷。飲食必肌肉不生。血為脈絡(luò)。血既受冰。則血氣不旺而愈滯。宜用理脾。脾健則肉自生。血氣自運行矣。又曰。白虎飛尸。留連周期?;蛘罐D(zhuǎn)數(shù)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若附骨腐者可痊。正骨腐則為終身廢疾矣。有毒自手足或頭面腫起?;蚣嫣弁础V怪令i項骨節(jié)去處。如 瘍貫珠此風濕流氣之癥也。宜加減小續(xù)命湯、獨活寄生湯主之。有兩膝腫痛起?;蛑帘樯砉翘弁凑?。此風濕痹。又名 節(jié)風。宜附子八物湯。又有結(jié)核在項腋或兩胯軟肉處。名曰 癰。屬冷癥也。又有小兒宿痰失道。致結(jié)核于項頸、臂膊、胸背之處。亦冷癥也。俱用熱藥敷貼。
以上諸癥。皆原于腎。腎主骨。腎虛則骨冷而為患也。所謂骨疽皆起于腎。亦以其根于此也。故用大附子以補腎氣。腎實則骨有生氣。而疽不附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