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拾遺》
為棕櫚科植物桄榔樹干髓部的淀粉。將樹干割斷,去皮,取髓部曬干,磨粉。
《綱目》:"甘,平,無毒。"
《海藥本草》:"作餅炙食,補益虛羸乏損、腰腳無力。"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桄榔樹干髓部的淀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enga pinnata ( Wurmb.) Merr.
采收和儲藏:將樹干割斷,去皮,取髓部曬干,磨粉。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溫濕地區(qū)的石灰?guī)r石山林中。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等地。
桄榔,喬木狀,高5-10m。莖較粗壯,直徑15-30cm,有疏離的環(huán)狀葉痕。葉簇生于莖頂,長5-6m或更長,羽狀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0-150cm,寬4-5.5cm,頂端有嚙蝕狀齒,基部有2個不等長的耳垂,下面蒼白色;葉鞘粗纖維質,包莖,黑色。肉穗花序腋生,從上往下部抽生幾個花序,當最下部的花序上果實成熟時,植株即死亡;總花梗粗壯,下彎,分枝很多,下垂的圓錐花序式,長達1.5m;佛焰苞5-6枚,披針形;花具雄同株;雄花成對著生;萼片3,近圓形,寬約6mm;花瓣3,長圓形,長15-20mm,革質;雄蕊70-80,有的多達100枚以上;雌花常單生:萼片寬過于長,長約4mm;花瓣長1.3cm;子房具3棱。果實倒卵狀球形,直徑3.5-5cm,具3棱,棕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種子3顆,黑色,卵狀三棱形?;ㄆ?月,果實約在開花后2-3年成熟。
味甘;性平
補虛。主體虛贏瘦;腰腳無力
內服:適量,作餅食。
《海藥本草》:作餅炙食,補益虛羸乏損、腰腳無力。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拾遺》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桄榔樹干髓部的淀粉。將樹干割斷,去皮,取髓部曬干,磨粉。
性味《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海藥本草》:"作餅炙食,補益虛羸乏損、腰腳無力。"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桄榔面拼音注音Guānɡ Lánɡ Miàn英文名Sugar Palm, Gomuti Palm, Black-fibre Palm, Areng Palm,starch obtained from pith of Gomuti sugarpalm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桄榔樹干髓部的淀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enga pinnata ( Wurmb.) Merr.
采收和儲藏:將樹干割斷,去皮,取髓部曬干,磨粉。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溫濕地區(qū)的石灰?guī)r石山林中。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桄榔,喬木狀,高5-10m。莖較粗壯,直徑15-30cm,有疏離的環(huán)狀葉痕。葉簇生于莖頂,長5-6m或更長,羽狀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0-150cm,寬4-5.5cm,頂端有嚙蝕狀齒,基部有2個不等長的耳垂,下面蒼白色;葉鞘粗纖維質,包莖,黑色。肉穗花序腋生,從上往下部抽生幾個花序,當最下部的花序上果實成熟時,植株即死亡;總花梗粗壯,下彎,分枝很多,下垂的圓錐花序式,長達1.5m;佛焰苞5-6枚,披針形;花具雄同株;雄花成對著生;萼片3,近圓形,寬約6mm;花瓣3,長圓形,長15-20mm,革質;雄蕊70-80,有的多達100枚以上;雌花常單生:萼片寬過于長,長約4mm;花瓣長1.3cm;子房具3棱。果實倒卵狀球形,直徑3.5-5cm,具3棱,棕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種子3顆,黑色,卵狀三棱形?;ㄆ?月,果實約在開花后2-3年成熟。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補虛。主體虛贏瘦;腰腳無力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作餅食。
各家論述《海藥本草》:作餅炙食,補益虛羸乏損、腰腳無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