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發(fā)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臨床表現(xiàn)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嚴重時可出現(xiàn)抽搐、昏迷,常并發(fā)肝、腎、心、肺等臟器的衰竭及影響胎盤功能。根據(jù)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屬于中醫(yī)“子腫”、“子暈”、“子癇”的范疇。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責之于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泛于肌表;或素多抑郁,氣機不暢,加之孕后胎體漸長,有礙氣機升降,氣滯濕停,溢于肌膚發(fā)為水腫,此即為子腫。臟氣本虛,孕后母體陰血下聚沖任養(yǎng)胎,陰分必虧,陰不潛陽,肝陽偏亢,上擾清竅;或妊娠中期后,胎體漸大,影響氣機升降,氣郁犯脾,脾虛濕聚,化為痰濁,肝陽挾痰濁上擾清竅則出現(xiàn)頭目眩暈、頭痛、視物昏花,此即為子暈。若陰血虛甚,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或夾痰火上擾,蒙蔽清竅,而有動風、抽搐發(fā)為子癇。本病以臟腑虛損、陰血不足為本,風、火、痰、瘀為標。
辨證論治
1.脾虛
[證候]妊娠中晚期,面目及下肢浮腫,甚或遍及全身,膚色淡黃或白,皮薄而光亮,按之陷不起;伴倦怠無力,或胸悶氣短,懶于語言,口淡無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胖有齒痕,苔薄白或薄膩,脈緩滑。
[治法方藥]健脾除濕,行水消腫。白術散加減。若腫勢明顯,加豬苓、澤瀉、防己;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者加黨參、黃芪。
2.腎虛
[證候]妊娠中晚期,面浮肢腫,下肢尤甚,甚或外陰、小腹均腫,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即時難起;伴面色晦暗,下肢逆冷,腰酸無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潤,脈沉遲。
[治法方藥]補腎溫陽,化氣行水。真武湯加減。心悸氣短者,加葶藶子、遠志;腰痛甚者加桑寄生、續(xù)斷;便溏加白扁豆、蓮子。
3.氣滯
[證候]妊娠中晚期,先由腳腫,漸及于腿,皮色不變,隨按隨起;行走艱難,頭暈脹痛,胸悶脅脹,或脘腹脹滿,納少,尿少;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方藥]理氣行滯,除濕消腫。天仙藤散加減。若腫勢較重、腹脹納呆,加茯苓、白術、大腹皮;肺氣壅塞、氣逆面腫加桑白皮、桔梗;胸脅脹痛、情志不暢加柴胡、佛手。
4.陰虛肝旺
[證候]妊娠中晚期,頭暈目眩,耳鳴作響;顏面潮紅,心悸怔忡,夜寐多夢,易驚,胸脅脹痛;舌紅或絳,少苔,脈弦細數(shù)。
[治法方藥]滋陰養(yǎng)血,平肝潛陽。杞菊地黃丸加減。熱象明顯者,酌加知母、黃柏;視物不清者,加草決明、白蒺藜;口苦心煩者,加竹茹、黃芩;有動風之兆者加羚羊角。
5.脾虛肝旺
[證候]妊娠后期,面浮肢腫逐漸加重,頭昏頭重如眩暈狀,胸脅脹滿;伴神疲肢軟,納少便溏;舌胖有齒痕,苔膩,脈弦滑。
[治法方藥]健脾利濕,平肝潛陽。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若腫甚,加豬苓、澤瀉;若胸悶嘔惡者,加旋覆花。
6.肝風內動
[證候]妊娠后期,頭痛、眩暈,突發(fā)四肢抽搐,兩目直視,牙關緊閉,甚至昏不知人;顏面潮紅,心悸煩躁;舌紅苔薄黃,脈細弦而數(shù)。
[治法方藥]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羚角鉤藤湯加減。喉中痰鳴加竹瀝、天竺黃、石菖蒲;昏迷不醒、病情危重者加服安宮牛黃丸。
7.痰火上擾
[證候]妊娠晚期,產時或新產后,頭暈頭重,胸悶泛惡,猝然昏不知人,全身抽搐,氣粗痰鳴,多有水腫;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方藥]清熱開竅,豁痰息風。牛黃清心丸。
中成藥
1.濟生腎氣丸:每次一丸,每日兩次,口服。適用于腎虛證。
2.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兩次,口服。適用于陰虛肝旺證。
3.復方羅布麻片:每次兩片,每日3次,口服。適用于妊娠高血壓。
4.牛黃清心丸:每次9克,每日兩次,口服。適用于痰火上擾證。若喉中痰鳴,可用竹瀝水送下。
5.安宮牛黃丸或局方至寶丸:每次一丸,每日一次,溶化灌服。適用于肝風內動,痰火上擾之昏迷抽搐發(fā)作之時。
經驗方
1.術芪砂仁湯
[藥物組成]黨參、炙黃芪各24克,焦白術15克,甘草6克,蘇梗9克,冬瓜皮24克,砂仁、生姜皮各5克。
[適應證]主治脾虛妊娠水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
2.地參滋陰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20克,沙參12克,枸杞子12克,麥冬12克,川楝子10克,桑寄生15克,白芍15克,丹參15克,石決明30克。
[適應證]治肝腎陰虛型妊娠高血壓。
3.止抽散
[藥物組成]羚羊角粉1.5克,地龍30克,天竺黃12克,郁金12克,琥珀9克,黃連10克,膽南星12克。
[適應證]主治子癇。
[用法用量]研末口服,每日3克,每日3~4次。
4.止暈方
[藥物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天麻6克,鉤藤9克,朱茯神12克,遠志6克,白薇9克,桑寄生12克,羚羊粉(分沖)1~2克。
[適應證]主治先兆子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3劑。
適宜技術
1.敷貼法
珍珠母、槐花、吳茱萸各等量,米醋適量。將前三味藥研成粉末,過篩,貯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以米醋調和如膏狀,分別敷于病人臍孔及雙側涌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用于治療妊娠高血壓。
2.針灸法
(1)體針
①取風池、內關、太陽、太沖穴,平補平瀉法,用于治療陰虧肝旺者。②取人中、涌泉穴,行重刺激,繼而針刺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合谷、曲池、中脘,予中等刺激,留針20分鐘。治療子癇。③針刺內關、風池穴,中等刺激。治療子腫。
(2)耳針
交感、皮質下、神門、心、肝、脾、腎、耳尖、耳背溝。每次取4~6穴。耳尖及耳尖及耳背溝用三棱針放血,其余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蛴猛醪涣粜凶奄N壓。
3.推拿療法
(1)抹橋弓各50次,抹前額20次,按揉印堂、攢竹、太陽、睛明、百會各50~100次,自額角發(fā)際起由前向后推擦顳部30次,在頭頂自前向后進行節(jié)律性地反復叩擊,拿頸椎兩側3~5次,自后發(fā)際正中直上一寸到第一胸椎按揉一分鐘,自足底涌泉穴向足趾方向施以擦法,以擦熱為度,按揉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各30次。治療妊娠高血壓。
(2)取人中、內關、風池、太沖、大迎、陽陵泉、百會、太陽。操作方法:掐人中醒后止;按內關3分鐘;拿風池5~10次;按揉太沖兩分鐘。牙關緊閉,加按揉大迎兩分鐘;抽搐不止,加按揉陽陵泉兩分鐘;頭痛頭暈甚者,加按百會兩分鐘,揉太陽兩分鐘。
4.催嚏開竅法
取牙皂3克,細辛0.9克,麝香0.3克。制法:共研極細末備用。用法:用蘆管或自制吹管盛藥粉,輕吹鼻孔數(shù)次即可蘇醒。醒后,如痙癥仍發(fā)作,可煎服排風湯:白術3克,白鮮皮3克,麻黃1.5克,杏仁6克,川芎1.5克,云苓3克,甘草0.6克,當歸6克,獨活1.5克,防風6克,大棗5枚,生姜3片。此方適于婦娠癇癥昏迷不醒,復蘇后再用湯劑調理。
5.擦牙開噤法
取黃蠟、麻黃、枯礬各等份。制法:上三味先研麻黃,枯礬,然后將黃蠟入內共研,備用。用法:急用時取適量隔熱溶化,涂于潔凈紗布上,揩搽患婦牙關。本法適宜于子癇,癥見牙關緊閉,痰聲轆轆,不省人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發(fā)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臨床表現(xiàn)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嚴重時可出現(xiàn)抽搐、昏迷,常并發(fā)肝、腎、心、肺等臟器的衰竭及影響胎盤功能。根據(jù)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屬于中醫(yī)“子腫”、“子暈”、“子癇”的范疇。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責之于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泛于肌表;或素多抑郁,氣機不暢,加之孕后胎體漸長,有礙氣機升降,氣滯濕停,溢于肌膚發(fā)為水腫,此即為子腫。臟氣本虛,孕后母體陰血下聚沖任養(yǎng)胎,陰分必虧,陰不潛陽,肝陽偏亢,上擾清竅;或妊娠中期后,胎體漸大,影響氣機升降,氣郁犯脾,脾虛濕聚,化為痰濁,肝陽挾痰濁上擾清竅則出現(xiàn)頭目眩暈、頭痛、視物昏花,此即為子暈。若陰血虛甚,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或夾痰火上擾,蒙蔽清竅,而有動風、抽搐發(fā)為子癇。本病以臟腑虛損、陰血不足為本,風、火、痰、瘀為標。
辨證論治
1.脾虛
[證候]妊娠中晚期,面目及下肢浮腫,甚或遍及全身,膚色淡黃或白,皮薄而光亮,按之陷不起;伴倦怠無力,或胸悶氣短,懶于語言,口淡無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胖有齒痕,苔薄白或薄膩,脈緩滑。
[治法方藥]健脾除濕,行水消腫。白術散加減。若腫勢明顯,加豬苓、澤瀉、防己;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者加黨參、黃芪。
2.腎虛
[證候]妊娠中晚期,面浮肢腫,下肢尤甚,甚或外陰、小腹均腫,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即時難起;伴面色晦暗,下肢逆冷,腰酸無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潤,脈沉遲。
[治法方藥]補腎溫陽,化氣行水。真武湯加減。心悸氣短者,加葶藶子、遠志;腰痛甚者加桑寄生、續(xù)斷;便溏加白扁豆、蓮子。
3.氣滯
[證候]妊娠中晚期,先由腳腫,漸及于腿,皮色不變,隨按隨起;行走艱難,頭暈脹痛,胸悶脅脹,或脘腹脹滿,納少,尿少;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方藥]理氣行滯,除濕消腫。天仙藤散加減。若腫勢較重、腹脹納呆,加茯苓、白術、大腹皮;肺氣壅塞、氣逆面腫加桑白皮、桔梗;胸脅脹痛、情志不暢加柴胡、佛手。
4.陰虛肝旺
[證候]妊娠中晚期,頭暈目眩,耳鳴作響;顏面潮紅,心悸怔忡,夜寐多夢,易驚,胸脅脹痛;舌紅或絳,少苔,脈弦細數(shù)。
[治法方藥]滋陰養(yǎng)血,平肝潛陽。杞菊地黃丸加減。熱象明顯者,酌加知母、黃柏;視物不清者,加草決明、白蒺藜;口苦心煩者,加竹茹、黃芩;有動風之兆者加羚羊角。
5.脾虛肝旺
[證候]妊娠后期,面浮肢腫逐漸加重,頭昏頭重如眩暈狀,胸脅脹滿;伴神疲肢軟,納少便溏;舌胖有齒痕,苔膩,脈弦滑。
[治法方藥]健脾利濕,平肝潛陽。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若腫甚,加豬苓、澤瀉;若胸悶嘔惡者,加旋覆花。
6.肝風內動
[證候]妊娠后期,頭痛、眩暈,突發(fā)四肢抽搐,兩目直視,牙關緊閉,甚至昏不知人;顏面潮紅,心悸煩躁;舌紅苔薄黃,脈細弦而數(shù)。
[治法方藥]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羚角鉤藤湯加減。喉中痰鳴加竹瀝、天竺黃、石菖蒲;昏迷不醒、病情危重者加服安宮牛黃丸。
7.痰火上擾
[證候]妊娠晚期,產時或新產后,頭暈頭重,胸悶泛惡,猝然昏不知人,全身抽搐,氣粗痰鳴,多有水腫;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方藥]清熱開竅,豁痰息風。牛黃清心丸。
中成藥
1.濟生腎氣丸:每次一丸,每日兩次,口服。適用于腎虛證。
2.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兩次,口服。適用于陰虛肝旺證。
3.復方羅布麻片:每次兩片,每日3次,口服。適用于妊娠高血壓。
4.牛黃清心丸:每次9克,每日兩次,口服。適用于痰火上擾證。若喉中痰鳴,可用竹瀝水送下。
5.安宮牛黃丸或局方至寶丸:每次一丸,每日一次,溶化灌服。適用于肝風內動,痰火上擾之昏迷抽搐發(fā)作之時。
經驗方
1.術芪砂仁湯
[藥物組成]黨參、炙黃芪各24克,焦白術15克,甘草6克,蘇梗9克,冬瓜皮24克,砂仁、生姜皮各5克。
[適應證]主治脾虛妊娠水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
2.地參滋陰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20克,沙參12克,枸杞子12克,麥冬12克,川楝子10克,桑寄生15克,白芍15克,丹參15克,石決明30克。
[適應證]治肝腎陰虛型妊娠高血壓。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
3.止抽散
[藥物組成]羚羊角粉1.5克,地龍30克,天竺黃12克,郁金12克,琥珀9克,黃連10克,膽南星12克。
[適應證]主治子癇。
[用法用量]研末口服,每日3克,每日3~4次。
4.止暈方
[藥物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天麻6克,鉤藤9克,朱茯神12克,遠志6克,白薇9克,桑寄生12克,羚羊粉(分沖)1~2克。
[適應證]主治先兆子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3劑。
適宜技術
1.敷貼法
珍珠母、槐花、吳茱萸各等量,米醋適量。將前三味藥研成粉末,過篩,貯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以米醋調和如膏狀,分別敷于病人臍孔及雙側涌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用于治療妊娠高血壓。
2.針灸法
(1)體針
①取風池、內關、太陽、太沖穴,平補平瀉法,用于治療陰虧肝旺者。②取人中、涌泉穴,行重刺激,繼而針刺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合谷、曲池、中脘,予中等刺激,留針20分鐘。治療子癇。③針刺內關、風池穴,中等刺激。治療子腫。
(2)耳針
交感、皮質下、神門、心、肝、脾、腎、耳尖、耳背溝。每次取4~6穴。耳尖及耳尖及耳背溝用三棱針放血,其余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蛴猛醪涣粜凶奄N壓。
3.推拿療法
(1)抹橋弓各50次,抹前額20次,按揉印堂、攢竹、太陽、睛明、百會各50~100次,自額角發(fā)際起由前向后推擦顳部30次,在頭頂自前向后進行節(jié)律性地反復叩擊,拿頸椎兩側3~5次,自后發(fā)際正中直上一寸到第一胸椎按揉一分鐘,自足底涌泉穴向足趾方向施以擦法,以擦熱為度,按揉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各30次。治療妊娠高血壓。
(2)取人中、內關、風池、太沖、大迎、陽陵泉、百會、太陽。操作方法:掐人中醒后止;按內關3分鐘;拿風池5~10次;按揉太沖兩分鐘。牙關緊閉,加按揉大迎兩分鐘;抽搐不止,加按揉陽陵泉兩分鐘;頭痛頭暈甚者,加按百會兩分鐘,揉太陽兩分鐘。
4.催嚏開竅法
取牙皂3克,細辛0.9克,麝香0.3克。制法:共研極細末備用。用法:用蘆管或自制吹管盛藥粉,輕吹鼻孔數(shù)次即可蘇醒。醒后,如痙癥仍發(fā)作,可煎服排風湯:白術3克,白鮮皮3克,麻黃1.5克,杏仁6克,川芎1.5克,云苓3克,甘草0.6克,當歸6克,獨活1.5克,防風6克,大棗5枚,生姜3片。此方適于婦娠癇癥昏迷不醒,復蘇后再用湯劑調理。
5.擦牙開噤法
取黃蠟、麻黃、枯礬各等份。制法:上三味先研麻黃,枯礬,然后將黃蠟入內共研,備用。用法:急用時取適量隔熱溶化,涂于潔凈紗布上,揩搽患婦牙關。本法適宜于子癇,癥見牙關緊閉,痰聲轆轆,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