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加拿大學者的研究顯示,用于預防肺炎球菌所致疾病的肺炎疫苗,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發(fā)病危險。研究者推測,肺炎疫苗可能通過預防斑塊的形成和減少感染來預防心梗發(fā)作,但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該文近日發(fā)表在《加拿大醫(yī)學會雜志》(CMAJ2008,179:773)上。
接種肺炎疫苗者心臟病危險低
曾有動物研究表明,肺炎疫苗可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研究者推測,肺炎鏈球菌的抗體除作用于肺炎鏈球菌外,還可識別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阻止泡沫細胞的形成。有一項在二戰(zhàn)退伍軍人中開展的回顧性研究表明,曾接受脾切除術者肺炎和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率較高。另外,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急性肺炎球菌感染可增加血管性事件的危險。
加拿大魁北克舍布魯克(Sherbrooke)大學的蘭莫塔(Lamontagne,暫譯)在43209例有心梗危險的患者中進行了基于醫(yī)院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者通過數(shù)據(jù)庫獲得患者心梗診斷和接種疫苗情況的信息,比較了在1997年至2003年間曾因心梗住院接受治療的患者與因心梗以外原因進入同一家醫(yī)院外科病房患者之間的狀況。
研究者根據(jù)年齡、性別和入院時間將999例病例與3996例對照患者匹配。病例人群比對照人群接種肺炎疫苗的比例低(7.1%對11.6%,OR=0.53)。研究者所假定的肺炎疫苗保護作用并未在心梗發(fā)作之前1年內(nèi)接種疫苗的患者身上體現(xiàn)(OR=0.85)。但如果患者在入院前的2年或更早接種過肺炎疫苗,則心梗的危險顯著降低(OR=0.33)。
研究者認為,該研究支持了肺炎疫苗與心梗危險低相關的假說,經(jīng)過對血脂水平、年齡、性別等混雜因素的校正,接受肺炎疫苗的人群與未接受者相比,心梗危險降低近一半。此外,隨著疫苗接種時間的延長,這一相關性增強,疫苗對心臟的保護作用也隨之增大。
炎癥感染與動脈粥樣硬化
許多研究證實了動脈粥樣硬化與感染的相關性。然而,預防性地使用針對某種特殊微生物的抗生素并不能降低人們罹患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危險。有研究者認為,系統(tǒng)性感染和與之相關的炎癥級聯(lián)反應才是影響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和引起臨床表現(xiàn)的原因。
近期還有一項研究表明,急性呼吸道和尿道感染之后,心梗危險將增加,而接種流感疫苗則能降低此類危險。
雖然在那項研究中,肺炎疫苗與心梗危險無關,但其研究對象的肺炎疫苗接種時間在心肌梗死發(fā)病前的91天。研究者此次發(fā)現(xiàn),接種距心梗發(fā)作的時間長短與疫苗保護作用的強弱相關,可能能夠解釋兩項研究不一致的發(fā)現(xiàn)。
在動物研究顯示針對肺炎鏈球菌的IgM抗體可以促進氧化狀態(tài)的LDL被巨噬細胞吞噬,從而干擾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早期的關鍵步驟。這可能是肺炎疫苗預防心梗的機制所在。
合理普及肺炎疫苗的接種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沒有考慮到吸煙、藥物使用、肥胖等因素的影響,研究對象可能在沒有記錄的情況下接種過肺炎疫苗,研究對象以同一家醫(yī)院的白人男性為主等。將來應通過更大型的前瞻性研究解決上述問題。但是,該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接種肺炎疫苗與心梗危險降低的相關性,以及與接種時間相關的心臟保護作用,都是可信的。
在該雜志同期發(fā)表的評論(CMAJ2008,179:749)中,來自美國休斯敦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的馬吉德(Madjid,暫譯)醫(yī)師指出,已有研究證實,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統(tǒng)感染,包括流感和SARS,可以在某些患者中引起心臟病。實際上,在許多流感大流行中(不包括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死于心臟病的人數(shù)大約是死于肺炎人數(shù)的2倍。因此,接種肺炎疫苗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預防肺炎,還能夠幫助高危人群避免心梗的發(fā)生。但是,當前在許多國家肺炎疫苗的普及情況并不樂觀。Madjid認為,醫(yī)師應該在指南的指導下積極推廣肺炎疫苗,尤其是對需要接種疫苗、心血管病風險較高的老年人。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加拿大學者的研究顯示,用于預防肺炎球菌所致疾病的肺炎疫苗,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發(fā)病危險。研究者推測,肺炎疫苗可能通過預防斑塊的形成和減少感染來預防心梗發(fā)作,但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該文近日發(fā)表在《加拿大醫(yī)學會雜志》(CMAJ2008,179:773)上。
接種肺炎疫苗者心臟病危險低
曾有動物研究表明,肺炎疫苗可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研究者推測,肺炎鏈球菌的抗體除作用于肺炎鏈球菌外,還可識別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阻止泡沫細胞的形成。有一項在二戰(zhàn)退伍軍人中開展的回顧性研究表明,曾接受脾切除術者肺炎和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率較高。另外,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急性肺炎球菌感染可增加血管性事件的危險。
加拿大魁北克舍布魯克(Sherbrooke)大學的蘭莫塔(Lamontagne,暫譯)在43209例有心梗危險的患者中進行了基于醫(yī)院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者通過數(shù)據(jù)庫獲得患者心梗診斷和接種疫苗情況的信息,比較了在1997年至2003年間曾因心梗住院接受治療的患者與因心梗以外原因進入同一家醫(yī)院外科病房患者之間的狀況。
研究者根據(jù)年齡、性別和入院時間將999例病例與3996例對照患者匹配。病例人群比對照人群接種肺炎疫苗的比例低(7.1%對11.6%,OR=0.53)。研究者所假定的肺炎疫苗保護作用并未在心梗發(fā)作之前1年內(nèi)接種疫苗的患者身上體現(xiàn)(OR=0.85)。但如果患者在入院前的2年或更早接種過肺炎疫苗,則心梗的危險顯著降低(OR=0.33)。
研究者認為,該研究支持了肺炎疫苗與心梗危險低相關的假說,經(jīng)過對血脂水平、年齡、性別等混雜因素的校正,接受肺炎疫苗的人群與未接受者相比,心梗危險降低近一半。此外,隨著疫苗接種時間的延長,這一相關性增強,疫苗對心臟的保護作用也隨之增大。
炎癥感染與動脈粥樣硬化
許多研究證實了動脈粥樣硬化與感染的相關性。然而,預防性地使用針對某種特殊微生物的抗生素并不能降低人們罹患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危險。有研究者認為,系統(tǒng)性感染和與之相關的炎癥級聯(lián)反應才是影響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和引起臨床表現(xiàn)的原因。
近期還有一項研究表明,急性呼吸道和尿道感染之后,心梗危險將增加,而接種流感疫苗則能降低此類危險。
雖然在那項研究中,肺炎疫苗與心梗危險無關,但其研究對象的肺炎疫苗接種時間在心肌梗死發(fā)病前的91天。研究者此次發(fā)現(xiàn),接種距心梗發(fā)作的時間長短與疫苗保護作用的強弱相關,可能能夠解釋兩項研究不一致的發(fā)現(xiàn)。
在動物研究顯示針對肺炎鏈球菌的IgM抗體可以促進氧化狀態(tài)的LDL被巨噬細胞吞噬,從而干擾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早期的關鍵步驟。這可能是肺炎疫苗預防心梗的機制所在。
合理普及肺炎疫苗的接種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沒有考慮到吸煙、藥物使用、肥胖等因素的影響,研究對象可能在沒有記錄的情況下接種過肺炎疫苗,研究對象以同一家醫(yī)院的白人男性為主等。將來應通過更大型的前瞻性研究解決上述問題。但是,該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接種肺炎疫苗與心梗危險降低的相關性,以及與接種時間相關的心臟保護作用,都是可信的。
在該雜志同期發(fā)表的評論(CMAJ2008,179:749)中,來自美國休斯敦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的馬吉德(Madjid,暫譯)醫(yī)師指出,已有研究證實,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統(tǒng)感染,包括流感和SARS,可以在某些患者中引起心臟病。實際上,在許多流感大流行中(不包括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死于心臟病的人數(shù)大約是死于肺炎人數(shù)的2倍。因此,接種肺炎疫苗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預防肺炎,還能夠幫助高危人群避免心梗的發(fā)生。但是,當前在許多國家肺炎疫苗的普及情況并不樂觀。Madjid認為,醫(yī)師應該在指南的指導下積極推廣肺炎疫苗,尤其是對需要接種疫苗、心血管病風險較高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