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方子。枳術湯出自東漢大醫(yī)張仲景《金匱要略》,該方由枳實、白術兩味中藥組成。枳實味苦,心酸,性溫,歸脾胃大腸經,苦難能降,是往下走的,剛好把上沖的那股氣兒給降下來。我們常說脾虛生痰濕,氣滯也會生痰,而且氣滯的痰容易卡在咽喉,枳實還有一定的化痰作用,中醫(yī)叫痰隨氣降,氣往下走了,粘附在經絡肌肉的痰濕也就往下掉了,再搭配上白術,白術呢,性味苦,甘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兩者搭配啊,一通一補剛剛好,不過在這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方子雖好,但是也需要在專業(yè)醫(yī)師的辨證下使用,千萬不要盲目的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方子。枳術湯出自東漢大醫(yī)張仲景《金匱要略》,該方由枳實、白術兩味中藥組成。枳實味苦,心酸,性溫,歸脾胃大腸經,苦難能降,是往下走的,剛好把上沖的那股氣兒給降下來。我們常說脾虛生痰濕,氣滯也會生痰,而且氣滯的痰容易卡在咽喉,枳實還有一定的化痰作用,中醫(yī)叫痰隨氣降,氣往下走了,粘附在經絡肌肉的痰濕也就往下掉了,再搭配上白術,白術呢,性味苦,甘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兩者搭配啊,一通一補剛剛好,不過在這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方子雖好,但是也需要在專業(yè)醫(yī)師的辨證下使用,千萬不要盲目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