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發(fā)熱時可用溫水浸足法進行降溫

    發(fā)熱是各種疾病的常見癥狀,體溫升高有利于機體發(fā)揮防御功能,但持續(xù)高熱會增加心臟負擔和機體耗氧量,致腦缺氧、腦水腫和神經細胞的壞死,這些對于老年人來說尤其不利。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降溫措施,對于緩解老人的病情、減少重要臟器的損傷乃至挽救生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物理降溫法具有藥物降溫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所以在護理發(fā)熱病人時常常使用,近日,和平里醫(yī)院張雅麗護師向本報記者介紹了一種特別的物理降溫法——溫水浸足降溫法。

    據張護師介紹,溫水浸足降溫法臨床護士多年的護理經驗,其效果是十分顯著的。方法是對高熱病人用低于體溫2~3℃的溫水浸足30分鐘,即可以起到降低體溫的作用。溫水浸足降溫方法簡單,便于操作,對于老年人來說,比用冷敷法更容易接受,也更安全。

    高熱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寒現象,對冷刺激特別敏感,常規(guī)的冷敷降溫易使病人產生不適、寒戰(zhàn)、頭痛和畏懼感。同時皮膚受到寒冷刺激后,末梢血管收縮,肌肉緊張,汗孔閉塞,約需40min左右才能再次舒張,由于繼續(xù)散熱受到阻礙,體溫短暫稍降后很快反跳回升,降溫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在體溫達到38~41℃時,用酒精或冷、溫水擦浴降溫違反了生理的發(fā)熱調節(jié)機制,可使病人發(fā)生顫抖,加重病情,對于兒童還可能引發(fā)酒精中毒。

    張護師說,足部對于環(huán)境溫度、濕度的反應是很迅速、靈敏的,這是因為足的皮膚上有許多末梢神經感受器,它們在中樞神經的統(tǒng)一指揮下,可以對內臟器官進行調節(jié)。由于足部離心臟遠,血液供應少,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同時足近地面,怕涼不怕熱,一般足部表皮溫度在30℃左右時感覺比較舒適。高熱病人用低于體溫2℃~3℃的溫水浸足,可使足部血管擴張,血運加快,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大循環(huán)阻力,減輕心臟負擔,引血下行,導熱下趨。同時溫水浸足還可以刺激足部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進入脊髓和大腦,引起一系列的神經體液調整,調動人體內部各組織器官及系統(tǒng)的功能,充分利用生理的發(fā)熱調節(jié)機制來調節(jié)體溫,同時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發(fā)揮人體自然治愈力,達到治療和保健的雙重佳效。使病人在感覺舒適、樂于接受的情況下達到降溫、緩解病情的目的。

更多中藥材
  •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人會把紅豆和赤小豆弄混,其實這兩種豆子還是有區(qū)別的,無論從外形還是功效上,兩者都不太一樣。紅豆圓而大,常常用作食材,具有化濕補脾的功效,對于脾胃虛弱的人比較實用。而赤小豆扁而小,常用于入藥,具有利濕消腫,清熱退黃的功效,......
  • 羅漢果大家應該都熟悉,它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所以有些人咳嗽,咽痛或者便秘死都習慣用它來泡水喝。但我們要注意,羅漢果味甘性涼,對于脾胃虛寒者并不適合使用,大家一定要記住。......
  • 中醫(yī)認為,肥胖都是由脾虛所導致的,脾胃虛弱會導致身體水濕運化和排泄能力下降,濕氣重便由此而來。而濕氣重的人大多偏好重口味,肥膩食物吃多了又反過來造成身體痰濕過重,從而發(fā)胖。不僅如此,濕氣重還會加重身體運化不暢,體內廢物損失無法排出,就容易出......
  • 每一種藥物最好都要錯開,不同的西藥之間服用的話,有些像解抗的藥物,我們就錯開服用,錯半小時。中藥西藥之間,我們服用的話,盡量錯開個半小時會好一點,以避免發(fā)生不良的化學反應。......
  • 我們知道中醫(yī)治病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我們體內的這個營養(yǎng)的偏性,假如這個人是個寒涼的體質,我們用溫熱的藥啊,這是正常對應的。假如寒涼的體質用這個寒涼的藥,這個藥對身體都是有毒副作用,這個是不能用的。還有下面一句話呢,就是能不能長期服用,如果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