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jié)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qū)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jié)。吃粽子、佩香袋”、掛艾枝、買“沐浴方……今年,端午節(jié)首次升級為小長假。近日,健康專家在端午文化節(jié)上指出,端午節(jié)的習俗不僅僅是吃粽子,更是一個“衛(wèi)生節(jié)”。一般過了端午節(jié),各種細菌、微生物和昆蟲開始大量繁殖,皮膚病、消化道傳染疾病進入高發(fā)時期。因此,今年的端午文化節(jié)倡導防蟲防病。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起源,史籍資料中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看法,認為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jié)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等。雖然叫法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還是基本相同的。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吃粽子 過佳節(jié)
每逢端午,人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健康專家提醒,粽子味美,但屬于粘食,不易消化,不能貪吃;因此,特別提醒以下人群更要注意:
1、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所含脂肪較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者若進食過多,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2、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并由此產(chǎn)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3、胃腸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zhì),吃后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溫滯氣,植物纖維多且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十二指潰瘍的病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
4、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jié)制,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搶救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
專家提醒,吃粽子應有所節(jié)制,除以上四種人不可多食外,其他人若食后感到胃部不適,也應立即停止食用,以防危害身體健康。
端午除了吃粽子外,一些地方還有飲雄黃酒,插艾草的習俗。瑞慈專家提醒,雄黃味苦、性溫、微辛、具有腐蝕作用,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zhì),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此外,艾草是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屬性辛溫,有驅(qū)蟲、凈化空氣、芳香通竅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效仿古人在門前放一束艾草。不過,瑞慈專家強調(diào),艾草適用于寒性疾病者如手腳易冰冷者,但不適合體質(zhì)易上火的人使用,如經(jīng)??诟伞⒖诳?、臉熱、便秘、痔瘡、煩躁汗多等,以免病情加劇。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jié)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qū)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jié)。吃粽子、佩香袋”、掛艾枝、買“沐浴方……今年,端午節(jié)首次升級為小長假。近日,健康專家在端午文化節(jié)上指出,端午節(jié)的習俗不僅僅是吃粽子,更是一個“衛(wèi)生節(jié)”。一般過了端午節(jié),各種細菌、微生物和昆蟲開始大量繁殖,皮膚病、消化道傳染疾病進入高發(fā)時期。因此,今年的端午文化節(jié)倡導防蟲防病。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起源,史籍資料中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看法,認為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jié)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等。雖然叫法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還是基本相同的。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吃粽子 過佳節(jié)
每逢端午,人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健康專家提醒,粽子味美,但屬于粘食,不易消化,不能貪吃;因此,特別提醒以下人群更要注意:
1、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所含脂肪較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者若進食過多,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2、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并由此產(chǎn)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3、胃腸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zhì),吃后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溫滯氣,植物纖維多且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十二指潰瘍的病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
4、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jié)制,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搶救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
專家提醒,吃粽子應有所節(jié)制,除以上四種人不可多食外,其他人若食后感到胃部不適,也應立即停止食用,以防危害身體健康。
端午除了吃粽子外,一些地方還有飲雄黃酒,插艾草的習俗。瑞慈專家提醒,雄黃味苦、性溫、微辛、具有腐蝕作用,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zhì),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此外,艾草是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屬性辛溫,有驅(qū)蟲、凈化空氣、芳香通竅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效仿古人在門前放一束艾草。不過,瑞慈專家強調(diào),艾草適用于寒性疾病者如手腳易冰冷者,但不適合體質(zhì)易上火的人使用,如經(jīng)??诟伞⒖诳?、臉熱、便秘、痔瘡、煩躁汗多等,以免病情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