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病因病機論--毒虛致百病

    壯族地區(qū)位于亞熱帶,山林茂盛,氣候濕熱,動植物腐敗產生瘴毒,野生有毒的動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舉凡毒草、毒樹、毒蟲、毒蛇、毒水、毒礦等等。無怪乎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稱:"嶺南多毒物,亦多解物,豈天資乎?"無數(shù)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實例和教訓,使壯族先民們對毒有著特別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總結了豐富多彩的解救治療方法。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壯醫(yī)認識和使用的毒藥和解毒藥有近百種之多。邪毒、毒物進人人體后,是否發(fā)病,取決于人體劉'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強弱,亦即取決于人體內正氣的強弱。中毒后邪毒阻滯三道兩路或損耗正氣至虛極衰竭,都會導致死亡。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淪》記載了嶺南俚人(壯族先民)使用的五種毒藥:不強藥、藍藥、焦銅藥、金藥、菌藥;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也記載了嶺南俚人防治沙虱毒、瘴毒、箭毒、蛇毒的經驗方;《本草綱目》載有嶺南人用的毒藥,如斷腸草,解毒藥,如解蠱毒的馬兜鈴、解飲食毒的黃藤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蘇敬等《新修本草》收載了壯族地區(qū)著名的兩種解毒藥--陳家白藥和甘家白藥。這些記載都可佐證壯族先民對因毒致病及其治療解救方法的高度重視,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有可能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壯醫(yī)的病因論--毒虛論。

    壯醫(yī)認為,所謂毒,是以對人體是否構成傷害以及傷害致病的程度為依據的。有的毒性猛烈,有的則是緩慢起毒性作用;有的為有形之毒,有的為無形之毒;有的損傷皮肉,有的則傷害臟腑和體內重要通道。毒之所以致病,一是因為毒性本身與人體正氣勢不兩立,正氣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損傷正氣,兩者爭斗,若正不勝邪,則影響三氣同步而致??;二是某些邪毒在人體內阻滯"三道"、"兩路",使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因各種毒的性質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別,作用的機制各異,以及人體對毒的抵抗程度不同,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典型癥狀和體征,成為壯醫(yī)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虛即正氣虛,或氣血虛,虛既是致病的原因,同時也是病態(tài)的反映。作為致病的兩大因素之一,虛本身叮以表現(xiàn)出軟弱無力,神色疲勞,形體消瘦,聲低息微等臨床癥狀,甚至衰竭死亡。而且因為虛,體內的運化能力和防衛(wèi)能力相應減弱,特別容易招致外界邪毒的侵襲,出現(xiàn)毒虛并存的復雜臨床癥狀。虛的原因,壯醫(yī)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先天稟賦不足,父母羸弱,孕期營養(yǎng)不良或早產等;二是后天過度勞作,或與邪毒抗爭氣血消耗過度而得不到應有的補充,或人體本身運化失常,攝入不足而致虛。總之,毒或虛可使人體失去常度而表現(xiàn)為病態(tài)。如果這種病態(tài)得到適當?shù)闹委?,或人體的自我防衛(wèi)、自我修復能力能夠戰(zhàn)勝邪毒,則人體常度逐步恢復而疾病趨于好轉痊愈。否則終因三氣不能同步,導致人體氣脫、氣竭而死亡。

更多中藥材
  • 春夏之際,桑葚正當時。眼下又是桑葚上市的時節(jié),對熱衷于養(yǎng)生的朋友來說,這酸甜可口的果子,可是一味“良藥”。早在兩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我國皇帝御用的補品,歷代醫(yī)家也極其推崇,在民間更是有“人間圣果”、“補血果”之稱。中醫(yī)將藥食同源的中藥稱為“......
  •  夏季體內濕氣太重,會導致我們身體不適、胃口不振、精神萎靡等癥狀。想要擺脫濕氣,除了用一些中醫(yī)祛濕方法祛除濕氣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也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很多壞習慣,都可能會加重濕氣。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生活中那些可能加重濕氣的習慣。會讓......
  • 藥膳養(yǎng)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醫(yī)藥膳食療是通過食物與藥物的結合,以達到養(yǎng)生防病,滋陰壯陽,促進疾病病人康復等作用。那么中醫(yī)的藥膳養(yǎng)生都有哪些特點呢?藥膳又是如何分類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一、藥膳的分類根據藥膳的目的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種......
  • 紫蘇在中國通常被用作傳統(tǒng)中藥,而日本人則主要將其用于烹飪,特別是在吃生魚片時和食用刺身時。在我國一些地區(qū),紫蘇還被用作蔬菜或茶。紫蘇是我國流傳千年的名藥,一片小小的葉子,就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并且有很多的部位都是可以食用,可以說全身都是寶。什......
  • 在農村長大的小伙伴,對于車前草這種植物并不陌生,在很多的資料當中都有記載,這可是藥食同源的一種植物。車前草又叫豬耳朵草,它的藥用價值是比較高的,而且生命力比較完全頑強,分布范圍特別廣,小時候經常會看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知道車前草是可以入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