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人用火直接加工食物、藥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名稱。上回說了炙,即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焰的輻射和上炎的熱氣來烤,所用的肉一般是鮮肉、生肉。這樣做,在將肉做熟的同時,又可以烤出肉里面的油脂和水分。
但是,如果碰到水分不足的肉,直接用火烤炙就容易喪失食物原味,甚至?xí)兊酶蓾购?,難以下咽。此時,就需要用“炮”的方法。
“炮”是會意字,指把食物包裹起來放到火里隔火做熟,這種方法能保持食物的本味、水分不散失。在這里,“炮”發(fā)音同“刨”。
南方有個名菜叫做“叫化雞”,就是把未煺毛的雞掏出內(nèi)臟,放入香料,用濕泥裹好后,放在火里燒,等到泥巴焦干的時候,雞也就熟了。將泥巴摔開,粘在干泥巴上的毛自然褪去。此法逐漸被廣泛應(yīng)用,隔火的介質(zhì)也由泥巴逐漸變成陶罐、石鍋、鐵板等等。現(xiàn)在的荷葉牛柳、錫箔紙包鱸魚等,都是從“炮”演化而來的。
在中藥的加工上,炮的應(yīng)用也很廣泛。一般是把生藥放在鍋里用急火炒,使它焦黃爆裂。用慢火或者火的余灰做熟或烘干藥物叫做“煨”。煨是使藥物快速脫水,易于保存,而且增強藥物的火熱之性。另外,將藥物做熟,易于消化吸收。
陸游《離家示妻子詩》中說:“兒為檢藥籠,桂姜手炮煎。”生姜性溫,含水多,不易保存。經(jīng)過切片曬干或者慢火煨制,就成了干姜,性質(zhì)就變成了辛熱。進一步炮制,取沙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熱后,加入干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燙至表面鼓起并呈棕褐色時取出,篩去沙子,放涼,就做成了炮姜。炮姜比重更小,性質(zhì)更熱,溫中散寒的功效更顯著。炮姜炮久了碳化變成黑色,就成了炮姜碳,純苦無辛,藥性也變了,用于溫陽止血?!吨胁葺嬕分杏涊d:“炮則辛苦大熱,除胃中冷而守中,炮黑止吐衄諸血……”
類似的還有附子的炮制。有的是用沙炮——取沙子置于鍋內(nèi),用武火炒熱后,加入附片,不斷翻動,燙至鼓起并微變色,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有的是直接火炮——將附子用水洗凈,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用水泡至口嘗無麻辣感,取出,用姜湯浸1~3天,撈出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鍋內(nèi)用武火急炒至微鼓裂,取出放涼即得。第三種方法就是炮炙了,即同時使用炮和炙兩種方法——先將已漂凈瀝干的附片均勻鋪在鐵絲篩內(nèi),置灶內(nèi)烘烤大約一刻鐘左右,取出攤涼,待水分滲出,內(nèi)外濕度均勻,再烘烤,反復(fù)數(shù)次,烤至近干時,置烘柜內(nèi)烘干,再取出,放涼,篩去灰屑即得。
有些動物藥需要做熟以后才能服用,比如穿山甲就是這樣。用水煮穿山甲的鱗片,無論如何也沒藥效,所以古人用急火炮制,使它蓬松酥脆,焦黃爆裂,再煎煮,有效成分析出,發(fā)揮藥性。經(jīng)過炮制的穿山甲,就成了炮山甲或者山甲珠。類似的還有把阿膠炮制成阿膠珠。
自南朝劉宋時的《雷公炮炙論》行世以后,炮炙(炮制)逐漸成為中藥加工的代名詞。天然的中藥經(jīng)過人工炮炙,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特長,抑制毒性,順應(yīng)人意,改變性味甚至歸經(jīng),讓醫(yī)生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yīng)手。同仁堂門口的著名對聯(lián)“炮制雖煩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道出了其中真諦,值得我們深思謹行。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古人用火直接加工食物、藥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名稱。上回說了炙,即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焰的輻射和上炎的熱氣來烤,所用的肉一般是鮮肉、生肉。這樣做,在將肉做熟的同時,又可以烤出肉里面的油脂和水分。
但是,如果碰到水分不足的肉,直接用火烤炙就容易喪失食物原味,甚至?xí)兊酶蓾购?,難以下咽。此時,就需要用“炮”的方法。
“炮”是會意字,指把食物包裹起來放到火里隔火做熟,這種方法能保持食物的本味、水分不散失。在這里,“炮”發(fā)音同“刨”。
南方有個名菜叫做“叫化雞”,就是把未煺毛的雞掏出內(nèi)臟,放入香料,用濕泥裹好后,放在火里燒,等到泥巴焦干的時候,雞也就熟了。將泥巴摔開,粘在干泥巴上的毛自然褪去。此法逐漸被廣泛應(yīng)用,隔火的介質(zhì)也由泥巴逐漸變成陶罐、石鍋、鐵板等等。現(xiàn)在的荷葉牛柳、錫箔紙包鱸魚等,都是從“炮”演化而來的。
在中藥的加工上,炮的應(yīng)用也很廣泛。一般是把生藥放在鍋里用急火炒,使它焦黃爆裂。用慢火或者火的余灰做熟或烘干藥物叫做“煨”。煨是使藥物快速脫水,易于保存,而且增強藥物的火熱之性。另外,將藥物做熟,易于消化吸收。
陸游《離家示妻子詩》中說:“兒為檢藥籠,桂姜手炮煎。”生姜性溫,含水多,不易保存。經(jīng)過切片曬干或者慢火煨制,就成了干姜,性質(zhì)就變成了辛熱。進一步炮制,取沙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熱后,加入干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燙至表面鼓起并呈棕褐色時取出,篩去沙子,放涼,就做成了炮姜。炮姜比重更小,性質(zhì)更熱,溫中散寒的功效更顯著。炮姜炮久了碳化變成黑色,就成了炮姜碳,純苦無辛,藥性也變了,用于溫陽止血?!吨胁葺嬕分杏涊d:“炮則辛苦大熱,除胃中冷而守中,炮黑止吐衄諸血……”
類似的還有附子的炮制。有的是用沙炮——取沙子置于鍋內(nèi),用武火炒熱后,加入附片,不斷翻動,燙至鼓起并微變色,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有的是直接火炮——將附子用水洗凈,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用水泡至口嘗無麻辣感,取出,用姜湯浸1~3天,撈出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鍋內(nèi)用武火急炒至微鼓裂,取出放涼即得。第三種方法就是炮炙了,即同時使用炮和炙兩種方法——先將已漂凈瀝干的附片均勻鋪在鐵絲篩內(nèi),置灶內(nèi)烘烤大約一刻鐘左右,取出攤涼,待水分滲出,內(nèi)外濕度均勻,再烘烤,反復(fù)數(shù)次,烤至近干時,置烘柜內(nèi)烘干,再取出,放涼,篩去灰屑即得。
有些動物藥需要做熟以后才能服用,比如穿山甲就是這樣。用水煮穿山甲的鱗片,無論如何也沒藥效,所以古人用急火炮制,使它蓬松酥脆,焦黃爆裂,再煎煮,有效成分析出,發(fā)揮藥性。經(jīng)過炮制的穿山甲,就成了炮山甲或者山甲珠。類似的還有把阿膠炮制成阿膠珠。
自南朝劉宋時的《雷公炮炙論》行世以后,炮炙(炮制)逐漸成為中藥加工的代名詞。天然的中藥經(jīng)過人工炮炙,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特長,抑制毒性,順應(yīng)人意,改變性味甚至歸經(jīng),讓醫(yī)生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yīng)手。同仁堂門口的著名對聯(lián)“炮制雖煩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道出了其中真諦,值得我們深思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