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夏季家庭應備的藥物

    夏季天氣炎熱潮濕,最易中暑、頭痛感冒及吐瀉等。況且天熱人們都喜歡吃冷飲、瓜果,食物又易腐敗變質,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為安全度夏,家庭不妨備些防暑中藥,以便及時對癥使用。

    藿香 有理氣和胃、解暑化濕等功效,對夏日感冒頭痛、惡心嘔吐、胸脘煩悶、腹痛腹瀉等有良好治療作用。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鮮藿香更好,用量可加到30克。

    佩蘭 有解暑、化濕、醒脾、和胃等作用。常用于治療夏日頭暈昏悶、胸脘悶脹、食少、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每次15克,分2~3次煎服,如用鮮佩蘭效果更好,用量可增至30克。

    香薷 有發(fā)汗解表、祛暑化濕之效,多用于治療夏日“外傷于寒、內傷于濕”,表現(xiàn)為發(fā)熱無汗、頭重身痛、腹痛腹瀉,是治療“陰暑”的解表藥。每次3~10克。體弱多汗及“陽暑”忌用。

    荷葉 味苦性平,其氣清芳,有解毒解熱、解暑醒脾等功效。特別是新鮮荷葉(蒸飯、做粥等)善清夏日之暑邪以化穢濁,用于治療中暑、頭悶、痱毒等癥效果最佳。每次15克(鮮荷葉用一大張),分2~3次煎服。

    綠豆 性甘寒淡,有消止渴、清熱解毒、滲濕利尿之效,夏日常喝綠豆湯或綠豆粥,對預防中暑有良效。

    竹葉 有清熱除煩、清心利尿的作用,治療夏日受熱心煩、小便深黃、量小不暢、口舌生瘡效果頗佳。每次10克,分兩次煎服。

    西瓜翠衣 即西瓜的青色外皮,有清熱、止渴、利尿的作用,其利尿之效較西瓜為勝,主要用于治療夏日中暑心煩、燥熱、口渴、小便短少、口舌生瘡等。每次30克,煎服3~4次代茶飲。適量進食西瓜有同樣功效。

    絲瓜皮 有清暑熱、止煩渴的功效,每次用鮮絲瓜皮20克,分兩次煎服,治療中暑、心煩、口渴等。

    藿香正氣水(丸、膠囊) 這幾種劑型的作及藥理基本相同。主要有祛暑解毒、化濕和中之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還有抗菌、抑制病毒及防腐作用。臨床凡有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表現(xiàn)為感冒、嘔吐或泄瀉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 有祛暑散寒、健胃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有健胃、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的作用,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腸不適等。長途旅行、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者,可用此藥預防中暑。

    人丹 具有清熱解暑、避穢止嘔之功效,是夏日常用的防暑成藥,具有抑菌、緩解腸痙攣、促進腸蠕動等作用,主要用于因高溫引起的中暑頭痛、急性胃腸炎、夏季感冒與水土不服等。

    此外,夏桑菊顆粒、下火王顆粒、抗病毒顆粒以及用菊花、金銀花、等開水沖泡代茶飲,對防治夏日感冒、中暑均有良好作用。(原載中國中醫(yī)藥報 博 恩)

更多中藥材
  • 烏雞白鳳丸和人參養(yǎng)榮丸都用于治療月經(jīng)量少的問題,但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首先,烏雞白鳳丸由烏雞、鹿角膠、鱉甲、人參、黃芪、當歸等藥物組成,用于治療由氣血兩虧導致的月經(jīng)量過少、帶下量多、腰膝酸軟等癥狀,能夠補氣養(yǎng)血,調經(jīng)止帶。而人參養(yǎng)榮丸是有炙甘......
  • 首先對于補益類中藥,最好是飯前服用,有利于吸收。通腸潤便的藥可以空腹服用,有利于清除腸胃的積滯。而對于消化藥和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最好是飯后服用,因為這個時候胃中存在較多的食物,藥物和食物混合可以減輕藥物對胃的刺激。其實不同的病癥有不同的......
  • 我們中醫(yī)講發(fā)為血之瘀,就是頭發(fā)與血有關系,為什么好多這個血虛的病人會引起脫發(fā),血虛的話,對我們這個這個頭發(fā)的營養(yǎng)達不到就會脫落,最常見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時這個門診上的白領,這女同志會多一點,這個熬夜心情不好,時間長了,頭發(fā)脫落,不是完全脫......
  • 打呼嚕是一種疾病,打呼嚕比較多的是胖人,因為好多胖人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嚕。打呼嚕就是我們睡覺時,坐著時氣道是通暢的,躺著時腺樣體蓋住氣道了,輕的話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話,我們醫(yī)學上叫睡眠障礙綜合征,嚴重的人睡覺的時候都能憋醒......
  • 中藥太苦加點糖?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兒童還是忍不住那個苦味,喝幾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媽媽在給孩子煎煮中藥時,怕味太苦會在湯里放很多白糖。其實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圍,對于正在服用化濕理氣的中藥時,加糖反而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