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1)濕熱蘊結(jié):治宜清熱利濕,根據(jù)濕熱偏重不同,可選用甘露消毒丹、龍膽瀉肝湯或三仁湯等,并可在上方基礎(chǔ)上加益母草、馬鞭草、赤芍、白茅根。
(2)肝郁脾虛: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用逍遙散加減。脅痛重者加川楝子、玄胡;腹脹明顯者加白蔻仁、砂仁、陳皮;納食不香加焦三仙。
(3)肝腎陰虛:治宜滋養(yǎng)肝腎,方選一貫煎、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五味子。挾瘀血者合當歸芍藥散。
(4)氣陰兩虛:治宜健脾益氣,滋養(yǎng)腎陰,方用參芪地黃湯、大補元煎化裁。
(5)脾腎陽虛:治宜溫補脾腎,可根據(jù)脾腎陽虛的輕重,或溫脾為主,或以補腎為主,常選用附子理中湯、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若水腫明顯者用實脾飲。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1)濕熱蘊結(jié):治宜清熱利濕,根據(jù)濕熱偏重不同,可選用甘露消毒丹、龍膽瀉肝湯或三仁湯等,并可在上方基礎(chǔ)上加益母草、馬鞭草、赤芍、白茅根。
(2)肝郁脾虛: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用逍遙散加減。脅痛重者加川楝子、玄胡;腹脹明顯者加白蔻仁、砂仁、陳皮;納食不香加焦三仙。
(3)肝腎陰虛:治宜滋養(yǎng)肝腎,方選一貫煎、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五味子。挾瘀血者合當歸芍藥散。
(4)氣陰兩虛:治宜健脾益氣,滋養(yǎng)腎陰,方用參芪地黃湯、大補元煎化裁。
(5)脾腎陽虛:治宜溫補脾腎,可根據(jù)脾腎陽虛的輕重,或溫脾為主,或以補腎為主,常選用附子理中湯、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若水腫明顯者用實脾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