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常用除痰方劑

    ◎方名:二陳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溼痰

    編號:001

    組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主治:治一切痰飲為病,欬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加減:

    1.風(fēng)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查、麥芽、神麴。

    7.老痰:加枳實(shí)、海石、芒硝。

    8.氣痰:加香附、枳殼。

    9.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瀝。

    歸經(jīng):此足太陽明藥也。

    方義:

    1.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

    2.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

    3.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

    4.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bǔ)土為佐。

    變化方:

    1.六君子湯:本方加人參、白術(shù)。治氣虛有痰。

    2.陳皮半夏湯: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湯: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湯:本方去陳皮、甘草。

    5.小半夏加茯苓湯: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氣嘔惡。

    6.茯苓半夏湯:本方加黃芩。治熱痰。

    7.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本方加黃連、梔子、生姜。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

    8.砂枳二陳湯:本方加砂仁、枳殼。行痰利氣。

    9.導(dǎo)痰湯:本方加星、枳實(shí)。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湯所能除者,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

    10.順氣導(dǎo)痰飲:導(dǎo)痰湯加木香、香附。治痰結(jié)胸滿,喘欬上氣。

    11.本方加枳實(shí)、菔子、山查、神麴、栝蔞。治食積痰嗽發(fā)熱。

    12.加味二陳湯:本方加蒼術(shù)、枳殼、片子姜黃。治痰攻眼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

    13.溫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乾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

    (2)食鹽潤下而軟堅(jiān),潤下則痰降,軟堅(jiān)則痰消。

    (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甘草經(jīng)蜜炙能健脾調(diào)胃,脾胃健則痰自行矣。

    煎服法:

    (1)蒸餅糊丸。

    (2)或?qū)㈥惼}水煮爛,曬乾,同甘草為末,名「二賢散」,姜湯下。

    禁忌:虛弱人慎用。

    備注:即二賢散

    ◎方名:桂苓甘術(shù)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飲

    編號:003

    組成: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

    主治: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jīng)絡(luò),和營衛(wèi)。白術(shù)燥痰水,除脹滿,治風(fēng)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jié)M,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淮俗C為痰飲阻抑其陽,故用陽藥以升陽而化氣也。」

    來源:金匱

    ◎方名:清氣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熱痰

    編號:004

    組成:半夏、橘紅、茯苓、黃芩、栝蔞仁、枳實(shí)、膽星、苦杏仁

    主治:治熱痰。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

    (1)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fā)火,火能役痰。

    (2)半夏、南星以燥濕氣,瓜蔞、黃芩以平濕氣,陳皮以順裏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shí)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

    (3)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而為火,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反則還為良民,而復(fù)其業(yè)矣?;鹜藙t還為正氣,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

    煎服法:姜汁糊丸,淡姜湯下。

    ◎方名:順氣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食痰

    編號:005

    組成:半夏、膽星、杏仁、蘇子、萊菔子、青皮、陳皮去白、香附、葛根、神麴、山楂、麥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五更咳嗽。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

    (1)痰由溼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溼。

    (2)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

    (3)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dǎo)滯。

    (4)痰因於酒食,葛根、神麴,所以解酒;山楂、麥芽,所以化食。

    (5)溼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餅糊丸。

    來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6

    組成:五味子、桔梗、橘紅、茯苓、貝母、杏仁、甘草

    主治:治痰溼氣逆而咳嗽。

    加減:

    (1)若春時(shí)傷風(fēng)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風(fēng)、紫蘇、炒芩。

    (2)夏多火熱,宜清降,加桑皮、麥冬、黃芩、知母、石膏。

    (3)秋多溼熱,宜清熱利溼,加蒼術(shù)、桑皮、防風(fēng)、梔、芩。

    (4)冬多風(fēng)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乾姜、生姜、半夏、防風(fēng)。

    (5)火嗽加清黛、栝蔞、海石。

    (6)食積痰加香附、山楂、枳實(shí)。

    (7)溼痰除貝母,加半夏、南星。

    (8)燥談痰加栝蔞、知母、天冬。

    (9)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黃連。

    (10)午後嗽屬陰虛,宜滋陰降水,加芎、歸、芍、地、知、柏、二冬、竹瀝、姜汁傳送。

    (11)黃昏嗽為火浮于肺,不可用涼藥,宜五倍、五味、訶子、,斂而降之。

    (12)勞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宜加歸、芍、阿膠、天冬、知母、款冬、紫苑之類。

    (13)久嗽肺虛,加參、耆。如肺熱,去人參,用沙參可也。

    歸經(jīng):此手太陰之藥,治肺之通劑。

    方義:

    (1)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

    (2)貝母清火散結(jié),潤肺化痰。

    (3)五味斂肺而寧嗽。

    (4)茯苓除濕而理脾。

    (5)橘紅行氣。

    (6)甘草和中。

    (7)桔梗清肺利膈,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fā)表也。

    煎服法:加姜煎。食遠(yuǎn)服。

    ◎方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傷風(fēng)欬嗽

    編號:007

    組成:旋覆花、前胡、細(xì)辛、荊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經(jīng)傷風(fēng),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減:

    (1)如滿悶,加枳殼、桔梗。

    (2)有熱加柴胡、黃芩。

    (3)頭痛加川芎。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

    (1)痰涎內(nèi)結(jié),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風(fēng)熱上壅,荊芥辛輕發(fā)汗而散風(fēng)。

    (4)甘草發(fā)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細(xì)辛溫經(jīng)。

    (7)蓋痰必挾火而兼溼,故下氣利溼而證自平。

    (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黃、赤芍,無赤茯、細(xì)辛。

    煎服法:加姜、棗煎。

    來源:活人

    ◎方名:百花膏(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8

    組成:百合、款冬花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虛人尤宜。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款冬瀉熱下氣,清血除痰。百花潤肺寧心,補(bǔ)中益氣。并為理嗽要藥。

    變化方:加紫苑、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龍眼大,食後臨臥姜湯下?;蜞呋?。

    來源:濟(jì)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09

    組成:半夏麴、南星麴、香附。

    主治: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

    歸經(jīng):足陽明、手足太陰藥。

    方義:

    (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

    (2)香附以快三焦之氣,使氣行則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姜湯下。

    來源:百一方

    ◎方名: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厥頭痛

    編號:010

    組成:半夏、天麻、人參、黃耆、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澤瀉、神麴、麥芽、陳皮、黃蘗、乾姜

    主治:治脾胃內(nèi)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惡心煩悶,四肢厥冷,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

    (1)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

    (2)頭眩眼黑,虛風(fēng)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

    (3)二術(shù)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

    (4)黃耆、人參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bǔ)中。

    (5)苓、瀉瀉熱導(dǎo)水。

    (6)陳皮調(diào)氣升陽。

    (7)神麴消食,蕩胃中滯氣。

    (8)麥芽化結(jié),助戊己運(yùn)行。

    (9)乾姜辛熱,以滌中寒。

    (10)黃柏苦寒,酒洗,以療少火在泉發(fā)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源:東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停痰臂痛

    編號:011

    組成:茯苓、風(fēng)化硝、枳殼、半夏麴

    主治: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

    歸經(jīng):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

    (1)茯苓滲水。

    (2)化硝監(jiān)。

    (3)枳殼行氣。

    (4)半夏燥溼。

    (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湯下。

    來源:指迷

    ◎方名:控涎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涎

    編號:012

    組成:白芥子、甘遂、大戟

    主治:

    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xiàng)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

    1.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誤認(rèn)癱瘓,非也。

    加減:

    (1)寒厥加胡椒、丁香、姜、桂。

    (2)腳氣加檳榔、木瓜、松脂、卷柏。

    (3)驚痰加朱砂、全蝎。

    (4)熱痰加盆硝。

    (5)驚氣成塊加穿山甲、甲、延胡索、蓬術(shù)。

    歸經(jīng):足太陽太陰藥。

    煎服法:等分,為末糊丸。臨臥姜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shù)。

    備注:一名妙應(yīng)丸

    來源:三因方

    ◎方名:三子養(yǎng)親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13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服子

    主治:治老人氣實(shí)痰盛,喘滿懶食。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白芥子除痰,紫蘇子行氣,萊服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虻确郑蚩床∷鳛榫?。

    來源:韓

    ◎方名:滌痰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

    編號:014

    組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如、枳實(shí)、菖蒲

    主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qiáng)不能言。

    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藥。

    方義:

    (1)心脾不足,風(fēng)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jīng)絡(luò),故舌本強(qiáng)而難語也。

    (2)

    1.人參、茯苓、甘草—補(bǔ)心益脾而瀉火。

    2.陳皮、南星、半夏—利熱燥而袪痰。

    3.竹茹清燥開郁。

    4.枳實(shí)破痰利膈。

    5.菖蒲開竅通心。

    6.使痰消火降,則經(jīng)通而舌柔矣。

    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嚴(yán)氏

    ◎方名:礞石滾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頑病怪病

    編號:015

    組成:青礞石、大黃、沉香、黃芩

    主治:治實(shí)熱老痰,怪證百病。

    歸經(jīng):手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

    (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

    (2)大黃蕩熱去實(shí),以開下行之路。

    (3)沉香能升降諸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導(dǎo)諸藥為使也。

    (4)黃芩瀉肺涼心,以平上僭之火。

    變化方:

    (1)本方加玄明粉一兩,朱砂為衣,治同。

    (2)本方減大黃、黃芩各六兩,加橘紅、半夏各二兩,甘草一兩,竹瀝、姜汁為丸,名「竹瀝達(dá)痰丸」,治同。力稍和緩。

    (3)單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奪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調(diào)溫服。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痰涎壅盛,藥不得下,命在須臾。

    煎服法:上將礞石打碎,用樸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jì),曬乾,火鍛,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shí)服之,姜湯送下。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

    禁忌:然皆峻劑,非體實(shí)者不可輕投。

    來源:王隱君

    ◎方名:牛黃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驚痰

    編號:016

    組成:牛黃、防風(fēng)、天麻、僵蠶、蟬蛻、白附子、膽星、金蝎、麝香

    主治:治風(fēng)癇迷悶,涎潮抽掣。

    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

    方義: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天麻、防風(fēng)、南星、全蝎辛散之味;僵蠶、蟬蛻清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皆能搜肝風(fēng)而散痰結(jié)。麝香通竅。水銀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風(fēng)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棗肉和水銀五分,細(xì)研,入藥末為丸。荊芥姜湯下。

    ◎方名:辰砂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癲癇

    編號:017

    組成:辰砂、棗仁、乳香

    主治:治風(fēng)痰諸癇,癲狂心疾。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

    (1)辰砂鎮(zhèn)心瀉心火。

    (2)棗仁補(bǔ)肝膽而寧心。

    (3)乳香入心散瘀血。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一兩,蜜丸,彈丸大,名「寧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同。

    煎服法:溫酒調(diào)下,恣飲沉醉,聽睡一、二日勿動,萬一驚寤,不可復(fù)治。

    來源:靈苑

    ◎方名:白金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血迷心

    編號:018

    組成:白礬、郁金。

    主治:治癲狂失心。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白礬酸咸,能頑痰。郁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

    編號:019

    組成:川烏、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治:

    1.治風(fēng)痰涌盛,嘔吐涎沫,口眼喎邪,手足癱瘓,小兒驚風(fēng)。

    2.及痰盛泄瀉。

    歸經(jīng):足厥陰、太陰藥。

    方義:痰之生也,由風(fēng)由寒由溼,故用:

    (1)川烏、白附之辛熱,以溫經(jīng)逐風(fēng)。

    (2)半夏、南星之辛溫,以燥溼散寒。浸而暴之者,殺其毒也。

    煎服法:為末,絹袋盛之,水?dāng)[出粉,未盡,再搖再擺,以盡為度。貯磁盆,日暴夜露,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曬乾,糯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癱瘓酒下。驚風(fēng)薄荷湯下三、五丸。

    ◎方名:星香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

    編號:020

    組成:膽星、木香

    主治:治中風(fēng)痰盛,體肥不渴者。

    歸經(jīng):足厥陰藥。

    方義:

    (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

    (2)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

    (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散肝風(fēng)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為末服。

    ◎方名:常山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劫痰截瘧

    編號:021

    組成:常山、烏梅、草果、貝母、檳榔、知母

    主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歸經(jīng):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

    (1)古云:「無痰不作瘧。」常山引吐行水,袪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消食行痰。

    (2)陰陽不和則瘧作。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dú)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dú)勝之寒。

    (3)貝母清火散結(jié),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濇收,生津退熱。

    (4)合為截瘧之劑也。

    又附方:

    (1)一方有良姜、甘草,無檳榔。

    (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煎服法: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shí),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

    煎,待瘧將發(fā)時(shí),先服。

    來源:局方

    ◎方名:截瘧七寶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瘧痰

    編號:022

    組成:草果、檳榔、陳皮、青皮、厚樸、常山、甘草

    主治:

    1.治實(shí)瘧久發(fā)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

    2.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

    歸經(jīng):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

    (1)

    1.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

    2.檳榔—能下食積痰結(jié)。

    3.陳皮—利氣。

    (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瘧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鍾,煎熟,絲綿蓋之,露一宿,於當(dāng)發(fā)之早,面東溫服。

更多中藥材
  • 根據(jù)調(diào)查生活中患有肺癌的女性不再少數(shù),很多女性因?yàn)榉伟┦ド?。由于很多女性不了解肺癌的常識,錯(cuò)過了肺癌最佳的治療時(shí)間??梢娏私夥伟┑某WR是多么的重要。介紹女性肺癌的原因是什么1、廚房油煙污染:除了香煙,油煙也是女性得肺癌的一個(gè)重要因素。家......
  • 【預(yù)后轉(zhuǎn)歸】肺癌總的預(yù)后很差,約80%患者在診斷一年內(nèi)死亡,中位生存期一般在6~9個(gè)月左右。5年生存率不超過13%。影響肺癌預(yù)后的因素有:①腫瘤生長速度:預(yù)后與腫瘤生長速度成反比。②局部病變與遠(yuǎn)處轉(zhuǎn)移:前者預(yù)后好,后者較差。③病理組織學(xué)類型......
  • 1、病史肺癌早期常無任何不適,診斷較困難,出現(xiàn)明顯癥狀及典型體征時(shí)往往已屆中晚期。約80%肺癌患者在確診時(shí)已屬晚期,能手術(shù)的病例極少??人院屯绿党榉伟┑氖装l(fā)癥狀,多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刺激性嗆咳,可無痰或伴少量白色泡沫樣痰,也可伴有較多膿痰??┭?.....
  • 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是指原發(fā)于支氣管黏膜和肺泡的癌(不包括氣管癌及轉(zhuǎn)移性肺癌),簡稱肺癌。近幾十年來,肺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很多國家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特別是發(fā)達(dá)國家最為明顯。到目前為止,至少有35個(gè)國家的肺癌發(fā)病率居男性惡性腫瘤首位。在我國,......
  • 1.吸煙50~60年代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研究已經(jīng)確立了吸煙與肺癌的因果關(guān)系,在70年代國際腫瘤會議上已肯定吸煙是肺癌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而且吸煙量與肺癌發(fā)病率呈正比。組織病理學(xué)檢查證實(shí),重度吸煙者的支氣管上皮細(xì)胞纖毛脫落,鱗狀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