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麻花

    《中藥大辭典》:麻花拼音注音Má Huā別名

    烏麻花(《千金方》)。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桑科植物大麻雄株花枝。

    毒性

    對小鼠半數(shù)致死量為(毫克/公斤):42.5(靜脈注射)、455(腹腔注射)、482(灌胃);對大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則分別為:28.6、373及666。中毒癥狀表現(xiàn)為運動失調(diào),反射亢進,繼之發(fā)生抑制,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困難,以至死亡。死后解剖發(fā)見肺充血水腫,其他器官未見明顯異常。

    化學(xué)成分

    雌花花穗分泌的樹脂含大麻酚、四氫大麻酚、大麻二酚等麻醉性物質(zhì),其中四氫大麻酚活性最強,大麻二酚次之,大麻酚最小。大麻樹脂尚含大麻二酚酸、大麻葛酚和反式桂皮酸;此外,樹脂還含膽堿、胡蘆巴堿、蕈毒堿;又含精氨酸、組氨酸等氨基酸。

    麻花水汽蒸餾,約得揮發(fā)油0.5%,其中含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莰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β-水芹烯、芳樟醇、氧化反式芳樟醇、香檜烯、α-芹子烯、β-金合歡烯、α-佛手柑油烯、姜黃烯、氧化石竹烯等。

    另含哌啶,是惡臭物質(zhì),野生大麻惡臭特甚,即因多含哌啶之故。

    麻花尚含抗菌成分,參見"麻葉"條。

    藥理作用

    ①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大麻或稱印度大麻(主要為雌花花穗及少量果實、小葉及細莖部分)對人的精神狀態(tài)有特殊影響。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可因劑量、給藥途徑及用藥時的特殊環(huán)境而有不同,特別與個性有很大關(guān)系,吸食后或思潮起伏、精神激動、自覺欣快:或沉湎憂郁、驚惶失措。較大劑量常多生幻覺,長期服用,則精神墮落,嚴重喪失工作能力。這些作用主要由其中所含的四氫大麻酚所引起,久用可產(chǎn)生耐受性,甚至可以耐受比致死量還大的劑量,停藥時并不產(chǎn)生戒斷現(xiàn)象。內(nèi)服時需要較大的劑量才能產(chǎn)生與吸入時相同程度的作用,而且作用發(fā)生也較慢,可能是有效成分被消化液破壞,也可能通過肝臟時被破壞一部分所致。Δ9-THC對動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是既有興奮又有抑制,動物的自發(fā)活動受到抑制,但給予外界刺激則其反應(yīng)卻更為敏感,對于巴比妥類的睡眠時間有延長作用,但對苯丙胺引起的自發(fā)活動增加卻也有協(xié)同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抗傷害(止痛)作用(熱板法)。

    ②抗菌作用

    歐產(chǎn)大麻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為酸性,帶有酚性或羧基基團的非結(jié)晶物質(zhì),難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醚、石油醚等溶媒中。1:150000時能抑制結(jié)核桿菌,而對革蘭氏陰性的大腸-傷寒菌屬、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無效。全血、血漿、血清可部分滅活此成分而降低其抗菌效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此成分在1:100濃度時,可立即殺死之;1:10000濃度時則需8小時。臨床上可用于口腔、耳鼻喉、皮膚之消毒。

    性味

    苦辛,溫,有毒。

    ①《吳普本草》:"雷公:辛,無毒。"

    ②《藥性論》:"味苦,微熱,無毒。"

    注意

    ①《吳普本草》:"畏牡蠣。"

    ②《藥性論》:"蟅蟲為使。"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血。治風(fēng)病肢體麻木,遍身苦癢,婦女經(jīng)閉。

    ①《藥性論》:"治遍身苦癢,逐諸風(fēng)惡血,主女人經(jīng)候不通。"

    ②《綱目》:"治健忘及金瘡內(nèi)漏。"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病麻木:麻花四兩,草烏一兩,炒存性,為末,煉蜜調(diào)成膏,每服三分,白湯調(diào)下。(《綱目》)

    ②治瘰疬:麻花、艾各等分,合搗作炷,灸疬子一百壯。(《千金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麻花拼音注音Má Huā別名

    麻勃、烏麻花

    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浦参锎舐榈男刍ā?/p>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

    采收和儲藏:5-6月花期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zhì)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藥大;雌花簇生于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zhì),雌蕊1;于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zhì)硬,灰褐色,有細網(wǎng)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ㄆ?5- 6月,果期 7一 8月。

    毒性

    毒性ΔTHC對小鼠半數(shù)致死量為(mg/kg):42.5(靜脈注射)、455(腹腔注射)、482(灌胃);對大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則分別為:28.6、373及666。中毒癥狀表現(xiàn)為運動失調(diào),反射亢進,繼之發(fā)生抑制,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困難,以至死亡。死后解剖發(fā)見肺充血水腫,其他器官來見明顯異常。

    化學(xué)成分

    二羥基大麻酚(cannabitriol)[1],大麻酚(cannabinol),大麻二酚(cannabidol)[2],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牡荊素(vitexin),大波斯菊甙(cosmosiin)[3]?;ǚ酆参锬兀╨ectin)[4]。

    花的揮發(fā)油含長葉烯(longifolene),葎草烯環(huán)氧化物(hunu-lene epoxide)Ⅰ、Ⅱ,丁香烯醇(caryophyllenol),1,8(9)-間(艸孟)二烯-5-醇[1,8(9)-m-menthadien-5-ol][5],異丁香烯(isocaryophyl-lene),3,7(11)-芹子二烯,[3,7(11)selinadinene],4(14),7(11)-芹子二烯[4(14),7(11)-selinadi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樟烯(camph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水芹烯,月桂烯(myrc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檸檬烯(himomene),須式-羅勒烯(cis-coimene),反式-羅勒烯,異松油烯(terpinolene),反式-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β-葎草烯(β-humulene),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α-芹子烯(α-selinene),β-芹子烯[6]。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大麻或稱印度大麻(主要為雌花花穗及少量果實、小葉及細莖部分)對人的精神狀態(tài)有特殊影響,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重要吸毒品。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可因劑量、給藥途徑及用藥時的特殊環(huán)境而有不同,特別與個性有很大關(guān)系,吸食后或思潮起伏、精神激動、自覺欣快;或沉涸優(yōu)郁、驚惶失措。較大劑量常多生幻覺。長期服用,則精神墮落,嚴重喪失工作能力。這些作用主要由其中所含的四氫大麻酚(簡稱Δ- THC)所引起,久用可產(chǎn)生耐受性,甚至可以耐受比致死量還大的劑量,停藥時并不產(chǎn)生戒斷現(xiàn)象。內(nèi)服時需要較大的劑量才能產(chǎn)生與吸人時相同程度的作用,而且作用發(fā)生也較慢,可能是有效成分被消化液破壞,也可能通過肝臟時被破壞一部分所致。大麻吸毒在國外是嚴重的社會問。 Δ- THC對動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足既有興奮又有抑制,動物的自發(fā)活動受到抑制,但給予外界刺激則其反應(yīng)卻更為敏感,對于巴比妥類的睡眠時間有延長作用,但對苯丙胺引起的自發(fā)活動增加卻也有協(xié)同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抗傷害(止痛)作用(熱板法)。

    2.抗菌作用 歐產(chǎn)大麻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為酸性,帶有酚性或羧基基團的非結(jié)晶物質(zhì),難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醚、石油醚等溶媒中。1∶150000時能抑制結(jié)核桿菌,而對革蘭氏陰性的大腸一傷寒菌屬、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無效。全血、血漿。血清可部分滅活此成分而降低其抗菌效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此成分在1∶100濃度時,可立即殺死之;1∶10000濃度時則需8小時。臨床上可用于口腔、耳鼻喉、皮膚之消毒。

    性味

    苦;辛;性溫;有毒

    注意

    1.《吳普本草》:畏牡蠣。

    2.《藥性論》:蟲為使。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血;生發(fā)。主風(fēng)病肢體麻木;遍身瘙癢;婦女經(jīng)閉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病麻木:麻花四兩,草烏一兩,炒存性,為未,煉蜜調(diào)成膏,每服三分,白湯調(diào)下。(《綱目》)②治瘰疬:麻花、艾各等分,合搗作炷,灸疬子一百壯。(《千金方》)

    各家論述

    1.《藥性論》:治遍身苦癢,逐諸風(fēng)惡血,主女人經(jīng)候不通。

    2.《綱目》:治健忘及金瘡內(nèi)漏。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n Lǘ別名庵蘆(《本草經(jīng)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巖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匯編》)。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
  • 拼音注音ān Lǘ Zǐ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庵閭“條。冬季采收。歸經(jīng)《綱目》:“入足厥陰經(jīng)?!靶晕犊嘈粒瑴?。①《本經(jīng)》:“味苦,微寒?!阿凇秴瞧毡静荨罚骸翱?,小溫,無毒?!阿劾町?dāng)之《藥錄》:“溫?!阿堋侗静萁?jīng)疏......
  • 《全國中草藥匯編》:昂天蓮別名仰天盅、水麻、假芙蓉來源梧桐科昂天蓮Abroma angusta (L.) L. f.,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貴州、云南。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行氣散瘀,消腫。瘡癤紅腫:鮮根皮或鮮葉搗爛調(diào)紅糖外敷。......
  • 拼音注音àn Zǐ Bèi Mǔ別名烏花貝母、松貝母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鱗莖。7~9月苗未枯......
  • 拼音注音àn Lín Lín Máo Jué英文名Dark-scale Wood Fern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鱗鱗毛蕨科植物暗鱗鱗毛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cycadina (F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