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風溫兼伏氣化熱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陳××,年四十六歲,得風溫兼伏氣化熱病。

    【病因】

    因有事乘京奉車北上時,當仲夏歸途受風,致成溫熱病。

    【證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為診視,起居如常,惟覺咽喉之間有熱上沖,咳嗽吐痰音微啞,周身似拘束酸軟。脈象浮而微滑,右關重按甚實,知其證雖感風成溫,而其熱氣之上沖咽喉,實有伏氣化熱內動也。若投以拙擬寒解湯原可一汗而愈。然當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劑,彼將疑而不肯服矣。遂遷就為之擬方。蓋醫(yī)以救人為目的,正不妨委曲以行其道也。

    【處方】

    薄荷葉(三錢)青連翹(三錢)蟬蛻(二錢)知母(六錢)玄參(六錢)天花粉(六錢)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翌日復延為診視,言服藥后周身得微汗,而表里反大熱,咳嗽音啞益甚,何以服如此涼藥而熱更增加,將毋不易治乎?言之若甚恐懼者。診其脈洪大而實,左右皆然,知非重用石膏不可。因謂之曰︰此病乃伏氣化熱,又兼有新感之熱,雖在初得亦必須用石膏清之方能治愈。若果能用生石膏四兩,今日必愈,吾能保險也。問石膏四兩一次全服乎?答曰︰非也??煞肿鲾荡畏?,病愈則停服耳。為出方,蓋因其有恐懼之心,故可使相信耳。

    【處方】

    生石膏(四兩搗細)粳米(六錢)共煎湯至米熟,取湯四盅,分四次徐徐溫飲下。病愈不必盡劑,飲至熱退而止。大便若有滑瀉,尤宜將藥急停服。

    【三診】

    翌日又延為診視,相迎而笑曰︰我今熱果全消矣,惟喉間似微覺疼,先生可再為治之。問藥四盅全服乎?答曰︰全服矣。當服至三盅后,心猶覺稍熱,是以全服,且服后并無大便滑瀉之病,石膏真良藥也。再診其脈已平和如常,原無須服藥,問其大便,三日猶未下行。為開滋陰潤便之方,謂服至大便通后,喉疼亦必自愈,即可停藥勿服矣。

更多中藥材
  • 首先過敏性鼻炎,中醫(yī)病名為鼻鼽,以流清水樣鼻涕,打噴嚏,鼻癢和鼻塞為主要癥狀。中成藥可以使用(鼻淵通竅顆粒),是由蒼耳子,辛夷,麻黃,白芷,薄荷還有黃芩,野菊花等這些藥物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藥不容易產生耐藥性和激素依賴,那......
  • 中醫(yī)認為百病生于氣,而人體的五臟中,脾性濕為太陰,陰氣最盛則脾氣充盛,體內濕氣也會正常的運行,不會出現濕氣停滯在體內的情況。一旦出現脾氣虧虛,濕氣無法運化停滯體內便會形成內濕,聚為濕病。長此以往呢,患者體內的濕血開始泛濫,又因為脾虛無法運,......
  • 第一種藥材:(綿茵陳)它具有清濕退熱作用,用于三焦的濕熱。第二種藥材:(蒼竹)這味藥材也是祛濕的良藥,它還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運化濕氣的,脾的功能強建了,濕氣運化的多了,就不會有大量的濕氣淤積在身體,適用于濕氣比較重引發(fā)的舌苔白膩,腹痛......
  • 第一:脾氣虛癥,通常表現為容易腹脹,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者是蒼白無華,舌質淡,胎白,中醫(yī)治療上一般以健脾補氣為主。第二:脾陽虛通常表現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涼的食物,喜歡溫熱,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中醫(yī)......
  • 陳皮作為一種用途很廣的中藥材,它主要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的作用,并且它歸脾肺經,在治療脾胃氣滯、食滯,咳嗽化痰上有獨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為脾虛引起的腹脹,痰多濕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虛比較明顯,這個時候就需要配黨參,白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