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酸漿根

    《中藥大辭典》:酸漿根拼音注音Suān Jiānɡ Gēn出處

    《蜀本草》

    來源

    為茄科植物酸漿。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酸漿"條。

    化學(xué)成分

    含生物堿3α-巴豆酰氧托烷。

    歸經(jīng)

    《閩東本草》:"入肺、脾二經(jīng)。"

    性味

    ①《蜀本草》:"絕苦。"

    ②《閩南民間草藥》:"苦,寒,無毒。"

    注意

    ①《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有墮胎之弊。"

    ②《閩東本草》:"凡脾虛泄瀉及濕痰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治瘧疾,黃疸,疝氣。

    ①《蜀本草》:"搗其汁,治黃病多效。"

    ②《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利尿,鎮(zhèn)咳,解熱。"

    ③《黑龍江中藥》:"治月經(jīng)過多及產(chǎn)后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鮮者0.8~1兩)。

    復(fù)方

    ①治瘧:天燈籠草根七株。去梗葉,洗凈,連須切碎,酒二碗,煮鴨蛋二枚,同酒吃。(《綱目拾遺》)

    ②治疝氣:鮮酸漿根一兩(洗凈),青殼鴨蛋一個(gè)。水、酒各半燉服,日服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酸漿根拼音注音Suān Jiānɡ Gēn別名

    天燈籠草根

    英文名Root of Franchet Groundcherry出處

    出自《蜀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酸漿及掛金燈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hysalis alkekengi L. Physalis alkekengia L.var .francheti (Mast.) Makino.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莖高約40-80cm,基部略帶木質(zhì)。葉互生,常2枚生于一節(jié);葉柄長約1-3cm;葉片長卵形至闊形,長5-15cm,寬2-8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duì)移狹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而波狀或有粗芽齒,兩面具柔毛,沿葉脈亦有短硬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6-16mm,開花時(shí)直立,后來向下彎曲,密生柔毛而果時(shí)也不脫落;花萼闊鐘狀,密生柔毛,5裂,萼齒三角形,花后萼筒膨大,彎為橙紅或深紅色,呈燈籠狀包被將果;花冠輻狀,白色,5裂,裂片開展,闊而短,先端驟然狹包被漿果;花冠輻狀,白色,5裂,裂片開展,闊而短,先端驟然狹窄成三角形尖頭,外有短柔毛;雄蕊5,花藥淡黃綠色;子房上位,卵球形,2室。漿果球狀,橙紅色,直徑10-15mm,柔軟多汁。種子腎形,淡黃色?;ㄆ?-9月,果期6-10月。

    形態(tài)與原種相似,主要區(qū)別為:花梗幾無毛或僅有稀疏毛,花萼除裂片毛較密外筒部稀疏;果成熟后果梗及果萼光滑無毛。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和根莖呈細(xì)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2mm,表面皺縮,土棕色,節(jié)明顯。略具青草氣,味甚苦而微辛。

    歸經(jīng)

    歸肺;脾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寒

    注意

    1.《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有墮胎之弊。

    2.《閩東本草》:凡脾虛泄瀉及濕痰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主黃疸;瘧疾;疝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鮮者24-30g。

    復(fù)方

    ①治瘧: 天燈籠草根七株。去梗葉,洗凈,連須切碎,酒二碗,煮鴨蛋二枚,同酒吃。(《綱目拾遺》)②治疝氣: 鮮酸漿根一兩(洗凈),青殼鴨蛋一個(gè)。水、酒各半燉服,日服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各家論述

    1.《蜀本草》:搗其汁,治黃病多效。

    2.《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利尿,鎮(zhèn)咳,解熱。

    3.《黑龍江中藥》:治月經(jīng)過多及產(chǎn)后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jiǎng)e名色告白、榔皮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絨毛蘋婆的樹膠。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terculia villosa Roxb.[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別名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臺(tái)灣、云南。性味苦、澀,微寒。功能主......
  •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出處《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南各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喬木。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葉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
  •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
  • 《中藥大辭典》: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