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酸藤木

    《中藥大辭典》:酸藤木拼音注音Suān Ténɡ Mù別名

    白背酸藤、通天霸、炮子藤(《陸川本草》),透地龍(《南寧市藥物志》),雞母酸,酸醋木、海底龍(《廣西藥植名錄》),入地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陸川本草》

    來源

    為紫金??浦参?strong>酸藤果的枝葉。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酸藤果"條。

    化學(xué)成分

    根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jī)酸、糖。

    性味

    酸澀,平。

    ①《陸川本草》:"性涼,味酸。"

    ②《南寧市藥物志,:"酸澀,寒。"

    ③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酸澀,平。"

    功能主治

    治咽喉腫痛,齒齦出血,脾虛泄瀉,跌打瘀痛,痔瘡。

    ①《陸川本草》:"消炎,殺菌。治口腔炎,喉炎,牙齦炎,瘡癤饋瘍等。并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殺蟲,消腫,消食。外治跌打毒瘡。爛瘡。內(nèi)服治內(nèi)外痔瘡(并外洗),喉痛,腳氣痛(煲狗腳食)。"

    ③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祛瘀止痛,收斂止瀉。治跌打瘀痛,腸炎腹瀉,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酸藤木拼音注音Suān Ténɡ Mù別名

    白背酸藤、通天霸、炮子藤、透地龍、雞母酸、酸醋木、海底龍、入地龍

    出處

    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金??浦参锼崽俟母爸θ~。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mbelia laeta(L.) Mez[Samara laetaL.;Myrsine laeta A.DC.]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800m的草叢、灌叢或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攀援灌木或藤本,稀小灌木,長1-3m。葉互生;葉柄長5-8mm;葉片堅(jiān)紙質(zhì),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cm,寬1-1.5cm,稀長達(dá)7cm,寬2.5cm,先端圓形、鈍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背面常有薄白粉,中脈隆起,側(cè)脈不明顯??偁罨ㄐ?,腋生或側(cè)生,生于前年無葉枝上,長3-8mm,被細(xì)微柔毛,有花3-8朵,基部具1-2輪苞片;花梗長約1.5mm,有時(shí)被微柔毛,小苞片鉆形或長圓形,具緣毛,通常無腺點(diǎn);花4數(shù),長約2mm;花萼基部連合達(dá)1/2和1/3,等片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急尖,具腺點(diǎn);花瓣白色或帶黃色,分離,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圓形或鈍,長約2mm,具緣毛,里面密被乳頭狀突起,具腺點(diǎn);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略超出花瓣,基部與花瓣合生,花絲挺直,花藥背部具腺點(diǎn);雌蕊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較花瓣略長,子房瓶形,花柱細(xì)長,柱頭扁平或幾成盾狀。果球形,直徑約5mm,腺點(diǎn)不明顯?;ㄆ?2月至翌年3月,果期4-6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片多卷曲,展平后呈倒卵形至橢圓形,長3-5.5cm,寬1-2.5cm,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側(cè)脈不明顯。葉柄短,長5-3mm。有時(shí)可見小枝細(xì)圓柱形,長短不一,紫褐色。氣微,味酸。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xì)胞較大,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外壁增厚,角質(zhì)化。下表皮細(xì)胞較小,類圓形至扁方形,外壁增厚,角質(zhì)化。柵欄組織1-2列細(xì)胞,長短不一,通過中脈。維管束外韌型,周圍環(huán)繞纖維束。中脈下表皮內(nèi)側(cè)有2-4列厚角細(xì)胞。葉肉及薄壁組織中具分泌道及黃棕色內(nèi)含物。(圖2)

    性味

    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主咽喉紅腫;齒齦出血;痢疾;泄瀉;瘡癤潰瘍;皮膚瘙癢;痔瘡腫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含瀨。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消炎,殺菌。治口腔炎,喉炎,牙齦炎、瘡癤潰瘍等。并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2.《南寧市藥物志》:殺蟲,消腫,消食。外治跌打毒瘡,爛瘡。內(nèi)服治內(nèi)外痔瘡(并外洗), 喉痛,腳氣痛(堡狗腳食)。

    3.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祛瘀止痛, 收斂止瀉。治跌打瘀痛,腸炎腹瀉,咽喉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蘿藦科潮風(fēng)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án Gǎo Shù別名青膠木、樹仲、油槁樹、膠樟、青野槁、潺槁木來源樟科木姜子屬植物潺槁樹Litsea glutinosa (Lour.) C. B. Rob.,以根、皮、葉入藥。夏秋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皮多鮮用。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énɡ Qié Zi別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蒼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出處本品以山胡椒之名首載于《滇南本草》?!吨参锩麑?shí)圖考長編》引《廣西通志》云:“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飲,大能清暑益氣,或以為即革澄茄。“因山雞椒果......
  • 《中藥大辭典》: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車渠(《海藥本草》)出處《海藥本草》來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dòng)物的貝殼。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分布我國南海諸島。原形態(tài)貝殼巨大,重而堅(jiān)厚。卵圓形,殼頂位于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來源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和長硨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