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李鴻亮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
患者,男,5歲,1998年7月來診。
家長代述5月前發(fā)現(xiàn)患者舌系帶右側有一黃豆大小腫塊,顏色青紫,不痛。患兒自覺不舒服,頻繁伸舌,說話不流利。某三甲醫(yī)院五官科診斷為舌下腺囊腫,并予手術治療。3個月前又發(fā)現(xiàn)舌系帶右側出現(xiàn)黃豆大小腫塊,無奈又做第二次手術。術后約1月余,發(fā)現(xiàn)舌系帶兩側又出現(xiàn)黃豆大小腫塊。查:舌系帶兩側分別有黃豆大小腫塊,色青紫,觸之疼痛。面色萎黃,納食不香,脘腹脹滿,大便時干時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而滑。問之,患兒喜食肥甘,惡食蔬菜瓜果,常有食積。證屬脾胃氣虛,痰阻絡脈。治宜益氣健脾,化痰散結。處方:黨參9克,白術9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半夏15克,生牡蠣15克,制南星9克,夏枯草9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生姜15克,大棗3枚(擘)。7劑,每劑以水12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3次,每次100毫升。
7劑服完,囊腫未見增大。納食正常,大便正常。上方半夏加至30克,再服7劑,囊腫縮小,約綠豆大小。守方服30余劑,囊腫完全消失。囑常服健脾丸以鞏固療效。隨訪10余年病未復發(fā)。
按:舌下腺囊腫相當于中醫(yī)學所稱的“痰包”?!夺t(yī)宗金鑒》“痰包每在舌下生,結腫綿軟似匏形,痛脹舌下妨食語,火稽痰涎流注成”明確指出“痰包”的成因是痰火流注。本例患者尚未成年,脾胃本就虛弱,加之飲食不慎,更傷脾胃。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不儲于肺,隨咳排出體外,反隨經流竄,集于舌下形成“痰包”。治療以健脾、化痰、散結為法,主方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夏枯草旨在清熱散結,半夏超劑量應用則意在加強化痰散結之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李鴻亮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
患者,男,5歲,1998年7月來診。
家長代述5月前發(fā)現(xiàn)患者舌系帶右側有一黃豆大小腫塊,顏色青紫,不痛。患兒自覺不舒服,頻繁伸舌,說話不流利。某三甲醫(yī)院五官科診斷為舌下腺囊腫,并予手術治療。3個月前又發(fā)現(xiàn)舌系帶右側出現(xiàn)黃豆大小腫塊,無奈又做第二次手術。術后約1月余,發(fā)現(xiàn)舌系帶兩側又出現(xiàn)黃豆大小腫塊。查:舌系帶兩側分別有黃豆大小腫塊,色青紫,觸之疼痛。面色萎黃,納食不香,脘腹脹滿,大便時干時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而滑。問之,患兒喜食肥甘,惡食蔬菜瓜果,常有食積。證屬脾胃氣虛,痰阻絡脈。治宜益氣健脾,化痰散結。處方:黨參9克,白術9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半夏15克,生牡蠣15克,制南星9克,夏枯草9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生姜15克,大棗3枚(擘)。7劑,每劑以水12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3次,每次100毫升。
7劑服完,囊腫未見增大。納食正常,大便正常。上方半夏加至30克,再服7劑,囊腫縮小,約綠豆大小。守方服30余劑,囊腫完全消失。囑常服健脾丸以鞏固療效。隨訪10余年病未復發(fā)。
按:舌下腺囊腫相當于中醫(yī)學所稱的“痰包”?!夺t(yī)宗金鑒》“痰包每在舌下生,結腫綿軟似匏形,痛脹舌下妨食語,火稽痰涎流注成”明確指出“痰包”的成因是痰火流注。本例患者尚未成年,脾胃本就虛弱,加之飲食不慎,更傷脾胃。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不儲于肺,隨咳排出體外,反隨經流竄,集于舌下形成“痰包”。治療以健脾、化痰、散結為法,主方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夏枯草旨在清熱散結,半夏超劑量應用則意在加強化痰散結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