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樹文 河北省贊皇縣東街衛(wèi)生所 劉世峰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yī)院
《中國中醫(yī)藥報》5月27日發(fā)表張英棟“補虛為復正,虛人可攻邪”一文,對筆者5月26日在該報提出的質疑進行了解答,讀之獲益匪淺。張英棟認為:“任何形式的理論,應該以‘療效’為檢驗的唯一標準?!碑斎徊诲e,但是中醫(yī)的扶正祛邪、補虛瀉實等理論作為中醫(yī)治病的根本大法,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實踐檢驗,其療效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邪無虛實之分
張英棟認為,討論邪正比虛實更直接,更有意義。其實,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沒有對虛實變化的仔細辨別,就不可能對邪正消長做出準確的判斷。舍棄虛實辨證,只講攻邪不談扶正,或者強調“虛人可攻邪”,不符合中醫(yī)學的基本原則?!把a虛為復正”沒錯,問題是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沒有病何須用補?所以“補虛為復正”也是治病,而不像張英棟說的那樣是“治人”?!疤撊丝晒バ啊敝挥性谔撟C病人“虛中夾實”的情況下應用才有意義。張英棟還把邪氣分為虛邪和實邪,其實,所謂虛邪就是指致病的邪氣,邪氣乘虛而入令人致病,故稱虛邪,并非邪氣還可分虛實。
張英棟說:“攻邪需要以正不虛為前提,正虛則需調整或者靜候,這就是攻邪的時機問題。”筆者以為不完全如此,特別是在病情危重的情況下決不能等待。如《傷寒論》陽明三急下、少陰三急下,都是在邪實正虛,陰液將竭的情況下,急下攻邪的。并沒有調整或者靜候,體現(xiàn)了中醫(yī)“急則治其標”、“祛邪以救正”的原則。
邪無虛實之分,但有內外之別,外邪多由感受六淫或者疫癘之氣引起,多表現(xiàn)為實證,一般可以采取攻邪之法;內邪多由于臟腑經(jīng)絡及精氣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產(chǎn)生,如內生五邪等,多表現(xiàn)為虛證或本虛標實,治宜補虛為主,或標本兼治,也可“急則治其標”。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有時還會出現(xiàn)因虛致實的情況,即以正氣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虛性病變,因正氣虛弱,臟腑功能減退,氣、血、水液運行障礙,產(chǎn)生氣滯、血瘀、痰飲、水濕等實邪留滯的病理變化。這種情況,不必強調攻邪,應以扶正的方法達到祛邪的目的,通常所謂“塞因塞用”是也。張元素治療“積證”所使用的方法是“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本褪怯醚a虛的方法,強壯脾胃功能,達到消除積證的目的,是扶正以祛邪,元素謂之“養(yǎng)正積自除”。非如張英棟所言:“當是‘待衰’的一種特例?!?/p>
學習子和應有所取舍
張子和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為中醫(yī)理論(特別是攻邪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倡導的“攻邪論”,主張治病應“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對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正如張大明先生所言,張子和的主張存在學術觀點偏執(zhí)(只重視外因,忽視內因)、自夸其術(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書中所收病例約140個,均有效,有“擇優(yōu)錄取”之嫌,不客觀)、立論自相矛盾(先言“乃知圣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也。”后說“予亦未嘗以此三法,遂棄眾法”)等缺陷。所以我們在學習子和的理論和經(jīng)驗時應該有所取舍。
請看一則子和醫(yī)案:昔維陽府判趙顯之,病虛羸,泄瀉褐色,乃洞泄寒中證也。每聞大黃氣味即注泄。余診之,兩手脈沉而軟,令灸水分穴一百余壯,次服桂苓甘露散、胃風湯、白術丸等藥,不數(shù)月而愈(《儒門事親·推原補法利害非輕說》)。該案表明,子和并不認為“有邪才有病”,其補虛也是為治病,而不是為攻邪創(chuàng)造條件或者僅僅是為了“治人”。這與子和“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此說來連攻邪大師張子和也未必贊成“補虛為復正,虛人可攻邪”的觀點。
“以偏糾偏”不可取
“理論有時是為糾偏而設”,“攻邪論并沒有錯,補虛論也沒有錯”,張英棟的這些觀點很有道理。筆者認為:意在“糾偏”,可以理解,如果是“以偏糾偏”就值得商榷了。張英棟還說:“在當今時代,醫(yī)者、病者都以攻邪為畏途,喜補之風造就了很多需‘攻邪’者,”這種情況也許在一定范圍存在,應予重視。但在當今西醫(yī)已經(jīng)成為主流、中醫(yī)西化嚴重的情況下,抗生素、清熱解毒藥的應用泛濫成災,對人體正氣和抗病力的攻伐觸目驚心,如果為了糾偏,不加辨證地一味攻邪,也會造就諸多需“扶正”者,同樣不能忽視。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疾病的發(fā)生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其中正氣占主導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邪氣也會起到?jīng)Q定性作用。河北中醫(yī)學院董尚樸教授認為:“正氣在發(fā)病中的主導地位還表現(xiàn)在單純虛損性病證的形成上。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營養(yǎng)不良,勞體耗神,年老體衰等因素,導致臟腑組織器官等的形態(tài)結構缺損、功能低下、氣血津液不足,就會形成以正氣不足為主要或完全表現(xiàn)的疾病,如某些小兒發(fā)育遲緩、男女不育不孕、產(chǎn)婦缺乳、臟器脫垂、老年皮膚干燥等?!敝赋隽嗽跊]有病邪的情況下正虛可以導致許多病證,這無疑是對中醫(yī)發(fā)病學說的進一步完善,也是筆者“無邪人亦病”觀點的理論依據(jù)。
攻補應以辨證為指歸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虛邪就是指致病的邪氣,不是邪氣還可以分虛實。對于邪實正虛的危重證,可以急攻其邪,不必等待。對于因虛致實,可以扶正以祛邪,“養(yǎng)正積自除”是其具體體現(xiàn)。正氣不足可以導致一些虛損性病證,即“無邪人亦病”,并非一定“有邪才有病”?!把a虛為復正”是扶正而治病,不是養(yǎng)生和“治人”,子和的病例也說明了這一點?!疤撊丝晒バ啊笔且环N特殊情況,不具有普遍意義。臨床上對于邪正和攻補,我們應該以辨證為指歸,靈活運用“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法,堅持扶正祛邪的根本原則,不偏不廢,這樣我們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王樹文 河北省贊皇縣東街衛(wèi)生所 劉世峰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yī)院
《中國中醫(yī)藥報》5月27日發(fā)表張英棟“補虛為復正,虛人可攻邪”一文,對筆者5月26日在該報提出的質疑進行了解答,讀之獲益匪淺。張英棟認為:“任何形式的理論,應該以‘療效’為檢驗的唯一標準?!碑斎徊诲e,但是中醫(yī)的扶正祛邪、補虛瀉實等理論作為中醫(yī)治病的根本大法,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實踐檢驗,其療效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邪無虛實之分
張英棟認為,討論邪正比虛實更直接,更有意義。其實,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沒有對虛實變化的仔細辨別,就不可能對邪正消長做出準確的判斷。舍棄虛實辨證,只講攻邪不談扶正,或者強調“虛人可攻邪”,不符合中醫(yī)學的基本原則?!把a虛為復正”沒錯,問題是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沒有病何須用補?所以“補虛為復正”也是治病,而不像張英棟說的那樣是“治人”?!疤撊丝晒バ啊敝挥性谔撟C病人“虛中夾實”的情況下應用才有意義。張英棟還把邪氣分為虛邪和實邪,其實,所謂虛邪就是指致病的邪氣,邪氣乘虛而入令人致病,故稱虛邪,并非邪氣還可分虛實。
張英棟說:“攻邪需要以正不虛為前提,正虛則需調整或者靜候,這就是攻邪的時機問題。”筆者以為不完全如此,特別是在病情危重的情況下決不能等待。如《傷寒論》陽明三急下、少陰三急下,都是在邪實正虛,陰液將竭的情況下,急下攻邪的。并沒有調整或者靜候,體現(xiàn)了中醫(yī)“急則治其標”、“祛邪以救正”的原則。
邪無虛實之分,但有內外之別,外邪多由感受六淫或者疫癘之氣引起,多表現(xiàn)為實證,一般可以采取攻邪之法;內邪多由于臟腑經(jīng)絡及精氣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產(chǎn)生,如內生五邪等,多表現(xiàn)為虛證或本虛標實,治宜補虛為主,或標本兼治,也可“急則治其標”。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有時還會出現(xiàn)因虛致實的情況,即以正氣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虛性病變,因正氣虛弱,臟腑功能減退,氣、血、水液運行障礙,產(chǎn)生氣滯、血瘀、痰飲、水濕等實邪留滯的病理變化。這種情況,不必強調攻邪,應以扶正的方法達到祛邪的目的,通常所謂“塞因塞用”是也。張元素治療“積證”所使用的方法是“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本褪怯醚a虛的方法,強壯脾胃功能,達到消除積證的目的,是扶正以祛邪,元素謂之“養(yǎng)正積自除”。非如張英棟所言:“當是‘待衰’的一種特例?!?/p>
學習子和應有所取舍
張子和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為中醫(yī)理論(特別是攻邪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倡導的“攻邪論”,主張治病應“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對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正如張大明先生所言,張子和的主張存在學術觀點偏執(zhí)(只重視外因,忽視內因)、自夸其術(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書中所收病例約140個,均有效,有“擇優(yōu)錄取”之嫌,不客觀)、立論自相矛盾(先言“乃知圣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也。”后說“予亦未嘗以此三法,遂棄眾法”)等缺陷。所以我們在學習子和的理論和經(jīng)驗時應該有所取舍。
請看一則子和醫(yī)案:昔維陽府判趙顯之,病虛羸,泄瀉褐色,乃洞泄寒中證也。每聞大黃氣味即注泄。余診之,兩手脈沉而軟,令灸水分穴一百余壯,次服桂苓甘露散、胃風湯、白術丸等藥,不數(shù)月而愈(《儒門事親·推原補法利害非輕說》)。該案表明,子和并不認為“有邪才有病”,其補虛也是為治病,而不是為攻邪創(chuàng)造條件或者僅僅是為了“治人”。這與子和“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此說來連攻邪大師張子和也未必贊成“補虛為復正,虛人可攻邪”的觀點。
“以偏糾偏”不可取
“理論有時是為糾偏而設”,“攻邪論并沒有錯,補虛論也沒有錯”,張英棟的這些觀點很有道理。筆者認為:意在“糾偏”,可以理解,如果是“以偏糾偏”就值得商榷了。張英棟還說:“在當今時代,醫(yī)者、病者都以攻邪為畏途,喜補之風造就了很多需‘攻邪’者,”這種情況也許在一定范圍存在,應予重視。但在當今西醫(yī)已經(jīng)成為主流、中醫(yī)西化嚴重的情況下,抗生素、清熱解毒藥的應用泛濫成災,對人體正氣和抗病力的攻伐觸目驚心,如果為了糾偏,不加辨證地一味攻邪,也會造就諸多需“扶正”者,同樣不能忽視。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疾病的發(fā)生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其中正氣占主導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邪氣也會起到?jīng)Q定性作用。河北中醫(yī)學院董尚樸教授認為:“正氣在發(fā)病中的主導地位還表現(xiàn)在單純虛損性病證的形成上。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營養(yǎng)不良,勞體耗神,年老體衰等因素,導致臟腑組織器官等的形態(tài)結構缺損、功能低下、氣血津液不足,就會形成以正氣不足為主要或完全表現(xiàn)的疾病,如某些小兒發(fā)育遲緩、男女不育不孕、產(chǎn)婦缺乳、臟器脫垂、老年皮膚干燥等?!敝赋隽嗽跊]有病邪的情況下正虛可以導致許多病證,這無疑是對中醫(yī)發(fā)病學說的進一步完善,也是筆者“無邪人亦病”觀點的理論依據(jù)。
攻補應以辨證為指歸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虛邪就是指致病的邪氣,不是邪氣還可以分虛實。對于邪實正虛的危重證,可以急攻其邪,不必等待。對于因虛致實,可以扶正以祛邪,“養(yǎng)正積自除”是其具體體現(xiàn)。正氣不足可以導致一些虛損性病證,即“無邪人亦病”,并非一定“有邪才有病”?!把a虛為復正”是扶正而治病,不是養(yǎng)生和“治人”,子和的病例也說明了這一點?!疤撊丝晒バ啊笔且环N特殊情況,不具有普遍意義。臨床上對于邪正和攻補,我們應該以辨證為指歸,靈活運用“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法,堅持扶正祛邪的根本原則,不偏不廢,這樣我們就會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