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根

    《全國中草藥匯編》:紅根拼音注音Hónɡ Gēn別名

    小獨腳蓮、長蟲包谷、見血飛

    來源

    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紅根南星Arisaema calcareum H. Li,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辛,寒。有劇毒。

    注意

    嚴緊內(nèi)服和搽有破損的創(chuàng)面。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止痛。外用治癰瘡腫毒,乳腺炎,腮腺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鮮品適量,搗爛外敷,干品研粉水調(diào)或酒調(diào)或干品磨酒敷患處。

    備注

    (1)本品有劇毒,嚴緊內(nèi)服和搽有破損的創(chuàng)面。若誤服中毒,按一般中毒處理,也可加用生姜、甘草、防風各5錢,水煎服,可解毒。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紅根拼音注音Hónɡ Gēn別名

    長蟲包谷、小獨腳蓮、見血飛

    出處

    《云南中草藥》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紅根塊莖。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潮濕陰暗的石灰山密林、灌木叢及箐溝。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宿根草本,高0.5~1.2米。塊莖肥大,圓柱形或圓錐形,外皮有環(huán)紋,內(nèi)深紫褐色,有粗須根。莖直立,祖而光滑,有的帶粉紅色,多紫褐或黃綠色花斑紋,形如蛇,基部苞鞘宿存;莖上生短鞘和2(或1)枚有長柄的復(fù)葉;復(fù)葉有3小葉,小葉長7~26厘米,寬4~17厘米,橢圓形或卵形,基部對稱或歪斜,先端短尖或漸尖,葉背中脈用脈凸起,全緣淺波狀或有小點狀淺齒。內(nèi)藏的淡黃色肉穗花序頂生,花細密,穗有延長的很多各式線狀附屬體伸出;佛焰苞綠色有紋飾,下部合生,上部擴展波狀漸尾尖,長5~10厘米。果穗如玉米棒狀,長7~15厘米,漿果如玉米子大,先綠色,后漸變?yōu)榧t色。

    性味

    辛麻,寒,劇毒。

    注意

    皮膚破潰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消炎,拔膿。治療瘡,癰疽,無名腫毒,腮腺炎,乳癰。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根拼音注音Hónɡ Gēn別名

    山半夏、小獨腳蓮、見血飛、山磨芋、野磨芋

    英文名Red root Arisaema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紅根南星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aema calcareum H.Li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600m的石灰?guī)r山常綠闊葉林或灌叢內(nèi)。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東南部。

    原形態(tài)

    紅根,多年生草本。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直立,斜伸或橫定,長2-5cm,直徑1-2cm,黑褐色。鱗葉人膜質(zhì),被外形。葉柄長30-80cm,紫綠色,具淡綠色斑塊,下部寬鞘狀,鞘先端鈍圓,抱持花序柄;葉片3全裂?;ù菩郛愔?。雄株:花序柄長于葉柄;佛焰苞淡綠色,管狀圓柱形,長約5cm,直徑1.5cm,喉部民寬耳;檐部長約9cm,長圓披針形,寬約4.5cm ;肉穗花序長3.5cm,粗5mm,雄花有雄蕊5,無柄,藥室卵圓形,外向縱裂不達基部,裂縫長圓形;附屬器線形,纖細無柄,伸出喉外彎曲上升,長7cm,下部具長約5mm的鉤狀中性花,中上部具2-3cm的線形中性花,最上都具長達5cm的線形中性花。雌株:花序柄長30-50cm;佛焰苞淡綠色具白色細條紋,管部圓柱形,長約3cm,直徑1.5-1.8cm,喉部無耳;檐部長約8cm,直立,下部展平寬4-5cm,上部長漸尖,并具長約2cm的尾尖;雌花序長2.2Cm,粗1.5cm(具幼果),短圓錐形;于房倒圓錐形。種手黃綠色,長5mm,直徑4mm;附屬器長圓錐形,長3-5.5cm,粗2-3mm,向上漸細狹,淡綠色,下半部布以長3-8(-10)mm的鉆形及線形小性花,下彎或直伸?;ㄆ?-6月,果期9-10月成熟。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味辛;性寒;大毒

    注意

    本品居毒;不可內(nèi)服。皮膚破潰者忌外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痄腮;乳癰;毒7蛇咬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泡酒搽;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刺莓果、刺木果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 Fruit of Dahurian Rose出處出自《黑龍江中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光葉山刺玫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
  • 《中藥大辭典》: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功能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
  • 別名乳蠶、小刺瓜、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ang],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平......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柔毛。葉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