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牛奶子樹、下乳草
《江西草藥》
為??浦参?strong>窄葉臺灣榕的根及葉。秋、冬采收。
生于灌木叢中。分布我國東南各地。
灌木,高約1米。枝條帶紫紅色,折斷有白色乳汁。小枝,葉脈和葉柄被短硬毛,早落。單葉互生,膜質(zhì),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9厘米,寬1~2厘米,側(cè)脈與中脈成直角展出,小脈極不明顯?;ㄐ蛲杏泄?,單生于葉腋,圓球形或梨形,綠色或紫紅色;基部有苞片3枚,雄花和癭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內(nèi);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內(nèi),雄花被片3~4,雄蕊2;癭花被片3~4或更多,花柱短,側(cè)生。果球形,成熟時(shí)紫紅色?;ㄆ?0月至翌年春。
平,辛微澀。
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治腰痛,黃疸,瘧疾,百日咳,背癰,乳癰,乳汁不足,齒齦炎,毒蛇咬傷。
①治百日咳:奶汁樹根五錢,水煎服。
②治背癰:奶汁樹鮮葉適量,搗爛外敷;另用奶汁樹根二兩,水煎服。
③治乳汁不足:奶汁樹根二兩,地錦一兩,白茅根五錢,豬前腳一只,紅糖、米酒少許。水煎。服湯食肉。
下乳草、山沉香
出自《江西草藥》
藥材基源:為??浦参镎~臺灣榕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formosana Maxim.var.shi-madai(Hayata)W.C.Cheng[F.pandurata Hance var.angusti-folia Cheng;formosana Maxim.Var.angustifolia(Cheng)Migo]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于華南及江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
資源分布:生于疏林或山地灌叢中。
灌木,高2-3m。小枝、葉脈和葉柄被疏毛,早落;枝纖細(xì)有托葉殘留的痕跡。葉互生;葉柄長4-6mm;托葉長三角形,長約8mm,早落;葉片膜質(zhì),線狀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有時(shí)稍彎,長5-16cm,寬0.7一2.8cm,先端通常漸尖,尖部長1cm以上,基部楔形,全線或上部有不規(guī)則齒缺;側(cè)脈與中脈成直角展出,在近邊緣處連結(jié),網(wǎng)脈不明顯。隱頭花序(榕果)單生于葉腋,梨形或近球形,成熟時(shí)紫紅色,基部漸狹成一短柄,長2-3mm;雄花、癭花同生于一花序托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內(nèi);雄花花被片3-4,雄蕊2;癭花花被片3-4或更多,花柱短;雌花與癭花相似,但花柱較長?;?、果期4-10月。
辛;微澀;性平
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黃疸;瘧疾;背癰;乳癰;齒齡炎;毒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牛奶子樹、下乳草
出處《江西草藥》
來源為??浦参?strong>窄葉臺灣榕的根及葉。秋、冬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灌木叢中。分布我國東南各地。
原形態(tài)灌木,高約1米。枝條帶紫紅色,折斷有白色乳汁。小枝,葉脈和葉柄被短硬毛,早落。單葉互生,膜質(zhì),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9厘米,寬1~2厘米,側(cè)脈與中脈成直角展出,小脈極不明顯?;ㄐ蛲杏泄?,單生于葉腋,圓球形或梨形,綠色或紫紅色;基部有苞片3枚,雄花和癭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內(nèi);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內(nèi),雄花被片3~4,雄蕊2;癭花被片3~4或更多,花柱短,側(cè)生。果球形,成熟時(shí)紫紅色?;ㄆ?0月至翌年春。
性味平,辛微澀。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治腰痛,黃疸,瘧疾,百日咳,背癰,乳癰,乳汁不足,齒齦炎,毒蛇咬傷。
復(fù)方①治百日咳:奶汁樹根五錢,水煎服。
②治背癰:奶汁樹鮮葉適量,搗爛外敷;另用奶汁樹根二兩,水煎服。
③治乳汁不足:奶汁樹根二兩,地錦一兩,白茅根五錢,豬前腳一只,紅糖、米酒少許。水煎。服湯食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奶汁樹拼音注音Nǎi Zhī Shù別名下乳草、山沉香
出處出自《江西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镎~臺灣榕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formosana Maxim.var.shi-madai(Hayata)W.C.Cheng[F.pandurata Hance var.angusti-folia Cheng;formosana Maxim.Var.angustifolia(Cheng)Migo]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于華南及江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
資源分布:生于疏林或山地灌叢中。
原形態(tài)灌木,高2-3m。小枝、葉脈和葉柄被疏毛,早落;枝纖細(xì)有托葉殘留的痕跡。葉互生;葉柄長4-6mm;托葉長三角形,長約8mm,早落;葉片膜質(zhì),線狀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有時(shí)稍彎,長5-16cm,寬0.7一2.8cm,先端通常漸尖,尖部長1cm以上,基部楔形,全線或上部有不規(guī)則齒缺;側(cè)脈與中脈成直角展出,在近邊緣處連結(jié),網(wǎng)脈不明顯。隱頭花序(榕果)單生于葉腋,梨形或近球形,成熟時(shí)紫紅色,基部漸狹成一短柄,長2-3mm;雄花、癭花同生于一花序托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內(nèi);雄花花被片3-4,雄蕊2;癭花花被片3-4或更多,花柱短;雌花與癭花相似,但花柱較長?;?、果期4-10月。
性味辛;微澀;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黃疸;瘧疾;背癰;乳癰;齒齡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