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檸檬

    《全國中草藥匯編》:檸檬拼音注音Nínɡ Ménɡ別名

    黎檬

    來源

    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檸檬Citrus limonia Osbeck,以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冬采。

    性味

    果:酸、甘,平。

    根:辛、苦,溫。

    功能主治

    果:化痰止咳,生津健胃。用于支氣管炎,百日咳,食欲不振,維生素丙缺乏癥,中暑煩渴。

    根:行氣止痛,止咳平喘。用于胃痛,疝氣痛,睪丸炎,咳嗽,支氣管哮喘。

    用法用量

    鮮果0.5~1兩。根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檸檬拼音注音Nínɡ Ménɡ別名

    黎檬子(《東坡志林》),黎朦子(《桂海虞衡志》),黎檬子(《嶺外代答》),宜母子、里木子、梨橡干(《事物紺珠》),藥果(《廣東新語》),檬子、夢子(《通雅》),宜蒙子、宜母果(《嶺南雜記》),檸果(《南寧市藥物志》)。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黎檬洋檸檬果實(shí)。

    原形態(tài)

    ①黎檬又名:里木樹(《粵語》)。

    叢生性禿凈灌木,具堅(jiān)硬棘刺。葉互生,小形,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先端短尖或鈍,邊緣有鈍鋸齒;葉柄短,有狹邊,頂端有節(jié)?;▎紊虼厣谌~腋內(nèi);萼5裂,杯狀;花冠5瓣,線狀矩圓形,下部漸狹,外面淡紫色,內(nèi)面白色;雄蕊20以上;子房上部漸狹,8~10室,花柱大,脫落,每室有胚珠數(shù)顆。柑果近圓形,先端有不發(fā)育的乳頭狀突起,長約4.5厘米,寬約5厘米,黃色至朱紅色,皮薄易剝,且有粘土味,瓤囊8~10瓣,味極酸。種子3~4顆,卵形?;ㄆ诖杭?。

    我國南部有栽培。

    ②洋檸檬

    常綠小喬木。有堅(jiān)硬的棘針。葉互生,革質(zhì),有半透明的油點(diǎn);葉片小,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長7~11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尖,邊緣微呈鈍齒狀,葉基圓形;葉柄短,葉翼狹長,幾與葉片連結(jié)而突出?;▎紊騾采谌~腋,長1~2厘米,有香氣;萼杯狀,5裂齒;花冠5瓣,長橢圓形,質(zhì)厚,外面粉紅色,內(nèi)面白色;雄蕊20或更多;雌蕊1,子房8~10室,花柱粗,常早落,柱頭頭狀。柑果長橢圓形或卵圓形,先端有乳頭狀突起,長9~13.5厘米,寬4~7厘米,黃色有光澤,果皮微粗,瓤囊8~10瓣,味極酸。種子3~4粒,卵圓形,淡黃色?;ㄆ诖杭?。

    廣東有栽培。

    化學(xué)成分

    洋檸檬果實(shí)中含橙皮甙、柚皮甙、圣草次甙、圣草酚葡萄糖甙、6-甲氧基檸檬素-3-β-D-葡萄糖甙、異6-甲氧基檸檬素-3-β-D-葡萄糖甙和檸檬素-3-β-D-葡萄糖甙等黃酮甙;檸檬酸、蘋果酸和奎寧酸等有機(jī)酸;以及d-止權(quán)素Ⅱ。

    洋檸檬果皮中含多種黃酮類、有機(jī)酸、香豆精類、甾醇、揮發(fā)油等。黃酮類中,除橙皮甙、圣草次甙外,還有新橙皮甙、香葉木甙、6,8-雙(碳鍵-葡萄糖基)-芹菜素、槲皮素-3,5-二葡萄糖甙、金魚草素-6-鼠李糖葡萄糖甙、金魚草素-6-葡萄糖甙、金魚草素、異鼠李素-3-阿拉伯糖葡萄糖甙、檸檬素-3-阿拉伯糖葡萄糖甙和6-甲氧基檸檬素-3-阿拉伯糖葡萄糖甙等。有機(jī)酸中,除奎寧酸外,還含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和芥子酸。香豆精類中有傘形花內(nèi)酯和東莨菪素。甾醇有β-谷甾醇。揮發(fā)油含量為0.3%左右,其中約90%為d-檸檬烯,約3%為檸檬醛,還有少量的牻牛兒醇乙酸酯和芳樟醇乙酸酯。

    黎檬的果皮中,含橙皮甙、β-谷甾醇和γ-谷甾醇。

    檸檬果實(shí)中一般還含維生素B1、B2、C、菸酸、糖類、鈣、磷、鐵等成分。

    藥理作用

    橙皮甙,柚皮甙有抗炎作用,參見"柚"條。

    性味

    《桂海虞衡志》:"味極酸。"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祛暑,安胎。咽痛口干,胃脘脹氣,高血壓,心肌梗塞,不思飲食。

    ①《食物考》:"漿飲渴瘳,能辟暑。孕婦宜食,能安胎。"

    ②《粵語》:"以鹽腌,歲久色黑,可治傷寒痰火。"

    ③《嶺南隨筆》:"治噦。"

    ④《綱目拾遺》:"腌食,下氣和胃。"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絞汁飲或生食。

    復(fù)方

    ①檸檬一個(gè),馬蹄十只,水煎服,每日一次,治高血壓,咽痛口干。

    ②咸檸檬茶:檸檬煮熟,去皮曬干,裝入瓷罐中,用鹽適量腌制,貯藏日久者更佳,每次用一個(gè),開水沖服。有下氣,和胃,消炎作用。適用于急性胃腸炎,腹瀉,嘔吐,食后飽脹,呃逆等癥。

    ③鮮檸檬肉絞汁,用小火煎煮成膏狀,冷卻后加入白糖粉將膏汁吸干,裝瓶備用。每次服用10克,用開水沖服,每日兩次,可治熱病傷津口渴,中暑嘔惡,以及先兆流產(chǎn)腹痛,胎漏下血等癥。

    ④糖漬檸檬:鮮檸檬500克,去皮核切塊,用白糖250克浸漬一日,用小火煎熬至水分將干時(shí)?;鹄鋮s,再加入白糖適量,裝瓶備用。有生津止渴,開胃,安胎作用。經(jīng)常食用,可治食欲不振,口干消渴,以及妊娠食少,嘔惡等癥。

    ⑤檸檬露:一公斤涼開水,加入檸檬酸0.35克,食鹽2克,白糖100克,復(fù)合維生素B溶液10毫升,食用香精0.2毫升,混合攪勻并蓋好,貯存于冰箱內(nèi)隨時(shí)食用,是夏季良好的清涼飲料。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檸檬拼音注音Nínɡ Ménɡ別名

    黎檬子、黎檬子、宜母子、宜母子、里木子、黎檬干、藥果、夢子、宜母果、檸果。

    英文名Lemon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痘浾Z》;宜母子,似橙而小,二、三月熟,黃色,味極酸,孕婦肝虛嗜之,故曰宜母。當(dāng)熟時(shí),人家競買,以多藏而經(jīng)歲久為尚,汁可代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黎檬或檸檬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itrus limonia Osbeck2.Citrus limon(L.)Burm.f.

    采收和儲藏:一年四季開花,春、夏、秋季均能結(jié)果,以春果為主。春花果11月成熟;夏花果12-1月成熟;秋花果次年5-6月成熟。待果實(shí)呈黃綠色時(shí),分批來摘,再用乙烯進(jìn)行催熟外理,使果皮變黃,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1.原產(chǎn)亞洲?,F(xiàn)我國南部多有栽培。

    2.廣東有栽培。

    原形態(tài)

    1.黎檬 常綠灌木,具硬刺。葉互生,葉柄短,有狹翼,頂端有節(jié)。葉片小,長圓形至橢圓狀長圓形,先端短銳尖或鈍,邊緣有鈍鋸齒?;▎紊虼厣谌~腋;萼5裂,杯狀;花瓣5,條狀長圓形,下部漸狹,外面淡紫色,內(nèi)面白色;雄蕊20個(gè)以上;子房上部漸狹,8-10室,花柱大,脫落,每室有胚珠數(shù)個(gè)。柑果近圓形,先端有不發(fā)育的乳頭狀突起,長約4.5cm,寬約5cm,黃色至朱紅色,皮薄易剝,且有粘土味,瓤囊8-10瓣,味極酸。種子3-4顆,卵形?;ㄆ诖杭?。

    2.檸檬 與黎檬的主要區(qū)別為:本種果實(shí)為橢圓形。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年平均氣溫在15℃以上,冬季絕對最低氣溫在-2--3℃以上,當(dāng)在-5℃時(shí)易遭凍害。夏季可耐40-42℃。年降雨量在950-1300mm。適宜于冬季較溫暖、夏季不酷熱、氣溫較平穩(wěn)的地區(qū)生長。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上或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檸檬品種繁多,以尤力加、里斯本等品種為優(yōu);北京檸檬亦有少量栽培,僅供觀賞用。用嫁接繁殖:選粗檸檬、紅橘、枳等作砧木,選良種的株條作接穗。用切接、芽接等方法,培育成嫁接苗。按行株距4m×3m開穴栽種。

    田間管理 檸檬1年可抽生3次新梢,春消3月中旬至4月下旬;夏梢5月中旬至6月下旬;秋梢8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主要結(jié)果母枝是8月秋消,其次是3-4月柚發(fā)的春梢。1年開花3-4次。根據(jù)其抽新消及開花習(xí)性,施肥宜在柚梢及開花時(shí)進(jìn)行,每年5-6次,以春、秋、冬肥為主,可施硫酸銨。開花時(shí)施過磷酸鈣。冬季采果后,結(jié)合清潔田園進(jìn)行噴2,4-D,可防落葉,遇旱季必須進(jìn)行灌溉。修剪,幼樹修剪,強(qiáng)樹以疏剪、短截強(qiáng)枝為主,弱樹以疏剪弱枝為主,間密抽稀??稍谙纳疑L到30cm長時(shí),短截1/2。成年樹修剪,夏梢是主要結(jié)果母枝,以輕剪為主,要疏剪、短截相結(jié)合,一年修剪兩次。冬季修剪在采果后,越早越好,最遲在春梢萌發(fā)前結(jié)束,要除去病蟲枝、纖弱枝、干枯枝、衰老枝等。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流膠病,可將病部粗皮刮去,再縱切裂口數(shù)條,深達(dá)木質(zhì)部,涂50%托布津或多茵靈100-200倍液。蟲害有紅蜘蛛等。

    性狀

    性狀鑒別 (1)黎檬果實(shí)近圓形或扁圓形,長約4.5cm,直徑約5cm,一端有短果柄,長約3cm,另端有乳頭狀突起。外表面黃褐色,密布凹下油點(diǎn)??v剖為兩瓣者,直徑3-5cm,部囊強(qiáng)烈收縮。橫剖者,果皮外翻顯白色,瓤翼8-10瓣,種子長卵形,具棱,黃白色。質(zhì)硬,味酸、微苦。

    (2)檸檬果實(shí)長橢圓形,長4-6.5cm,直徑3-5cm。

    化學(xué)成分

    1.黎檬果皮含橙皮甙(hesperd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γ-谷甾醇(γ-sitosterol)。

    2.檸檬果皮含橙皮甙(hesperidin),香葉木甙(diosmin),柚皮甙(naring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Х人幔╟affeic acid)。種子含黃柏酮(obacunone),檸檬苦素(limonin)。

    藥理作用

    橙皮甙、柚皮甙有抗炎作用,參見柚條。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酸;甘;涼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和胃安胎。主胃熱傷津;中暑煩渴;食欲不振;脘腹痞脹;肺咳嗽;妊娠嘔吐

    用法用量

    內(nèi)服:適量,絞汁飲或生食。

    各家論述

    1.《食物考》:漿飲渴廖,能辟暑。孕婦宜食,能安胎。

    2.《粵語》:以鹽腌,歲久色黑,可治傷寒痰火。

    3.《嶺南隨筆》:治噦。

    4.《綱目拾遺》:腌食,下氣和胃。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橙子皮拼音注音Chénɡ Zi Pí出處《開寶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皮?;瘜W(xué)成分果皮含橙皮甙、揮發(fā)油、果膠、胡蘿卜素等。揮發(fā)油中主要為牻牛兒醛、檸檬烯等;還分離到大牻牛兒烯B、大牻牛兒烯D和雙環(huán)大牻牛兒烯。性味苫辛,......
  • 《中藥大辭典》:橙皮拼音注音Chénɡ Pí別名黃果皮、理陳皮(《滇南本草》)。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果皮。冬季或春初,收集剝下的果皮,曬干或烘干。性狀完整果皮呈瓣?duì)?,略似陳皮,但較厚實(shí),厚者可達(dá)2~3毫米。外表金黃色,粗......
  • 拼音注音Chénɡ ěr別名黃木耳來源藥材基源:為銀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實(shí)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emella cinnabarina(Mont.)Pat.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闊葉樹倒木的樹皮上。資源分......
  • 拼音注音Chénɡ Huánɡ Yù Fènɡ Huā別名飛花羊、雞母蟲藥英文名all-grass of Redclawed Habenaria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橙黃玉鳳花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
  • 《全國中草藥匯編》:檫樹拼音注音Chá Shù別名楓荷桂[廣東]、獨(dú)腳樟、天鵝楓、梓木[江西]來源為樟科檫木屬植物檫樹Sassafras tzamu Hemsl. [Pseudosassafras tzamu Lecomte; P. l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