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經(jīng)方治療帶狀皰疹

    馬家駒 陳建國 陶有強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患者,女,58歲,2011年6月11日就診。訴帶狀皰疹2月余,遺留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疼痛難忍,已有輕生之念。2月來多方治療無效,觀其方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升降散等。刻下癥見:下肢皰疹疼痛難忍,現(xiàn)以左足為重,遺留色素沉著??诟伞⒖陴?、口苦,不欲食,大便2~3日一行,下肢痛連及肛門,欲大便而無便排出,胃脘悶。舌淡苔白,脈沉弦細略數(shù)。

    馮世綸認為口干、口苦、便難,為少陽陽明合病。病久且疼痛難忍,屬于病久夾瘀入絡,屬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枳實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大黃6克,大棗4枚,生姜3片。3劑,水煎服。

    二診時患者喜笑顏開,與之前判若兩人。訴疼痛大減,繼續(xù)辨六經(jīng)方證治療。筆者不禁感慨為醫(yī)者當如此,方不愧醫(yī)者仁心之謂。

    按:帶狀皰疹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膚炎癥,沿神經(jīng)纖維播散至相應皮膚而發(fā)病,皮損由簇集性的皰疹組成,因多見于肋、腰部,故又稱“纏腰火龍”、“蛇串瘡”等,以疼痛為突出表現(xiàn)。歷代對帶狀皰疹論述頗多,但直至目前仍缺乏較好治法,治則多取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活血止痛等法。同時初起多采用梅花針叩刺放血、拔罐、針灸等配合治療。

    本案治療沒有拘泥于清熱、活血、止痛等,也未拘泥于所謂治療帶狀皰疹的特效藥等,而是根據(jù)六經(jīng)方證,選用經(jīng)方治療。因辨證準確,故3劑癥大減。所用之大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大黃、枳實、芍藥,攻逐入里之邪,同時有治腹?jié)M痛的作用,如《傷寒論》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因邪已入陽明,故去小柴胡湯甘溫補益的人參、甘草。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里證的少陽病,加入大黃、枳實、芍藥后,治療少陽陽明合病證。馮世綸教授在《解讀張仲景醫(yī)學》一書中強調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是: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實者。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為桂枝湯去姜、棗、草,加入活血祛瘀的桃仁、丹皮,因血不利則為水,故加茯苓利水健脾,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故以桂枝茯苓丸溫通、養(yǎng)血、祛瘀、利水。因其以桂枝湯為底方,故可知其適應證是太陽病合并瘀血證。桂枝茯苓丸多用于婦科癥瘕積聚病證,但臨床運用桂枝茯苓丸,仍以方證為準,不拘泥于婦科疾患。

    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二方合用,用于少陽陽明合病夾瘀,若辨證準確,則療效突出。仲景雖然沒有對帶狀皰疹進行論述,但已明確告知我們臨床治療的原則:即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又告誡曰: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帶狀皰疹為機體外露之癥狀,正如《黃帝內經(jīng)》所言:有諸內者,必形于外。局部服從整體,故治療該病,亦須遵從先辨六經(jīng)再辨方證之原則。帶狀皰疹可表現(xiàn)為太陽,也可表現(xiàn)為少陽,更多的則是合病。在經(jīng)方家眼中,要透過病癥而看到方證,只有見到少陽陽明合病夾瘀的大柴胡湯和桂枝茯苓丸方證,與之方能應手而效;見到它經(jīng)它證,即與之相應方證,方是經(jīng)方治療帶狀皰疹奧秘所在。

更多中藥材
  •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組成 青蒿12克,銀柴胡9克,桔梗9克,黃芩9克,連翹9克,金銀花15克。主治 本方適應于臨床多種發(fā)熱證,如久熱不退、外科術后感染、婦科熱入血室、產(chǎn)后發(fā)熱、妊娠發(fā)熱,或原因不明的發(fā)熱,癥見高熱寒戰(zhàn),寒熱往來......
  • 商本平 張海燕 山東省榮成市人和中心衛(wèi)生院大青龍湯有關條文見于《傷寒論》38、39兩條。38條曰“太陽中風,脈浮緊……”39條曰“傷寒,脈浮緩……”聯(lián)系《傷寒論》1、2、3三條不免使人疑竇重重。太陽中風脈本浮緩,傷寒脈本浮緊,如何又言“太陽......
  • 本期博主:羅大倫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如果受寒,第一時間處理,就不容易變成很嚴重的問題,用溫通經(jīng)絡的中藥泡洗,效果就不錯,還可加上引經(jīng)藥,效果會更好。這些天天氣冷了,轉眼冬天來了,有時候會著涼,會受風,如我們在外面的時間長了,站在風口了,或者穿得......
  •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在多種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嚴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綜合征。其主要特點是凝血,纖溶功能亢進,微循環(huán)障礙,進而引起出血,臟器損傷,血細胞破壞,甚至休克。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病屬中醫(yī)“瘀血證”范疇。病因病機熱毒......
  • 蔣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華佗中醫(yī)院消渴為臨床常見癥狀,它以口渴明顯為主,但又不盡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醫(yī)所講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臨床表現(xiàn),而《金匱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歸屬于消渴,有口渴多飲,也有口渴不欲飲,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