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商本平 張海燕 山東省榮成市人和中心衛(wèi)生院
大青龍湯有關條文見于《傷寒論》38、39兩條。38條曰“太陽中風,脈浮緊……”39條曰“傷寒,脈浮緩……”聯(lián)系《傷寒論》1、2、3三條不免使人疑竇重重。太陽中風脈本浮緩,傷寒脈本浮緊,如何又言“太陽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令初學無所適從。古人崇尚簡約,著者仲景、述者叔和均未詳論。筆者不揣愚陋,猜度醫(yī)圣本意,試論之。
自宋儒校訂刊行《傷寒論》始,注家層出不窮。大多持“風傷衛(wèi),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wèi)”之說,釋38條為中風兼?zhèn)}證,39條是傷寒兼中風脈證。釋中風為“風傷衛(wèi)”,釋傷寒為“寒傷營”,大青龍湯證為“營衛(wèi)兩傷”。許叔微、朱肱肇始于前,成無己、方有執(zhí)襲成其后,淹延至民國,猶有醫(yī)家遵奉??计鋵W術淵源,恐是出自王叔和?!睹}經(jīng)》云:“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營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可發(fā)其汗,宜麻黃湯?!毕容呑⒓腋盍呀?jīng)文,斷章取義,截取“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而成三綱鼎立之說。殊不知,此是互備修辭。上文舉“風”舉“衛(wèi)”,下文舉“寒”舉“營”,風寒對舉,營衛(wèi)對舉,風寒共同襲傷營衛(wèi)之義具備。衛(wèi)氣為陽,營氣是陰,營衛(wèi)是陰陽互根的關系,不能相離。外邪襲人,未嘗不傷營衛(wèi),或由衛(wèi)及營,或由營及衛(wèi)。太陽中風之病機是衛(wèi)外不固,營不內(nèi)守;傷寒病機為衛(wèi)陽閉遏,營陰郁滯。大青龍湯證自然也是營衛(wèi)同病。
另外,亦不可將太陽中風拘泥于風邪所中,傷寒局限于寒邪所傷。風邪襲人,多兼夾為病?!帮L者,百病之始也”,風邪往往成為其他邪氣之載體。概外邪致病,癥狀屬陽類風,則稱中風;癥狀屬陰類寒,則稱傷寒。是古人根據(jù)疾病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歸納分類而已。
《脈經(jīng)》此段條文憑脈辨證,闡釋太陽傷寒的病因病機,風寒邪氣侵襲人體,傷及營衛(wèi),遂成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秱摗分形疵餮蕴杺C,此段條文恰好予以補充說明。
筆者認為,許氏、成氏等注家把“脈浮緊、脈浮緩”看做是對“太陽中風、傷寒”的脈象補述。此誠錯也。眾所周知,38、39兩條是論述大青龍湯證的脈、癥、治,而非太陽中風與傷寒。古人刀筆行文費時費力,力求簡省,用字精準,絕不多刻,亦不少刻。既言“太陽中風、傷寒”就賅“脈浮緩、脈浮緊”在內(nèi),絕不作此贅言??梢?8、39兩條中的“脈浮緊、脈浮緩”應是大青龍湯證的主治脈象。另外,他們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由于《傷寒論》1、2、3條言中風浮緩、傷寒脈浮緊在先,遂形成思維定式。認為中風脈浮緩、傷寒脈浮緊是一成不變的。豈不知疾病變化繽紛繁復、不可名狀。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在演變過程中可出現(xiàn)大青龍湯證。脈象可由浮緩變?yōu)楦【o,浮緊變?yōu)楦【?。大青龍湯證是太陽中風、太陽傷寒的繼發(fā)證而非本證,亦不是兼證。結合24、25、26三條可證,太陽中風患者服桂枝湯既能出現(xiàn)脈洪大的桂枝湯證,也有表里俱熱、傷津耗氣的白虎加人參湯證,如何就不能有外寒內(nèi)熱的大青龍湯證?這也符合《傷寒論》對偶統(tǒng)一規(guī)律。一為“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一為“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正好互相對勘,以明陰陽變化之無窮。
太陽病篇中,凡與中風相關的條文均言汗出,而不言有汗;與傷寒有關條文均言無汗,而不言不汗出。38條起首言“太陽中風”又言“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后文不言“無汗而煩躁”卻言“不汗出而煩躁”。正與起首呼應,隱含本中風汗出不煩躁(或汗不如法致玄府閉塞汗出停止,遂令“陽氣怫郁不得越”),今不汗出而煩躁的變化過程。脈象自然由浮緩變成浮緊了。仲圣恐后人被起首“太陽中風”所惑,遂詳言“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焙敛幌Я?。病情演變暗寫,治禁寫得明白無誤。一暗一明,前后對比,仲師之意躍然紙上,不可謂不明矣。此條可與48條互參,便能明曉。
太陽傷寒現(xiàn)“脈浮緩身不疼”應是郁滯之營陰作汗外泄皮膚,邪隨汗解,疾病向愈之征。今“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則知無汗出邪解一途,病仍在表。太陽表證,無汗脈浮緊,汗出脈浮緩。未汗解而脈浮緩,應是衛(wèi)陽閉遏重且久,郁滯體表之營陰內(nèi)泄脈外于腠理之間,遂成為水飲之病。故用大青龍湯發(fā)越水氣。39條可參看《金匱要略》痰飲篇有關溢飲之條文。
既然無論中風傷寒均可出現(xiàn)大青龍湯證,無論脈浮緊浮緩均為大青龍湯證之脈象。也就不必糾纏“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了。或據(jù)此而有互詞之說。38、39兩條互文見義,總屬風寒邪氣侵襲人體。僅僅具有病因學意義,證諸臨床,亦不相違。又或以風為陽邪喻指陽性癥狀煩躁,寒為陰邪喻指陰性癥狀身重,亦有道理。然仲圣冠“太陽”于“中風”,“傷寒”雖未冠以“太陽”乃是省筆,則38、39條之中風與傷寒就是指2、3條之“中風、傷寒”。不應再賦予其他義項。由是觀之,柯韻伯之“中于鼓動之陽風”,“傷于輕者”之寒;尤怡之“中風而表實”(2條為表虛中于風邪)之說,均不可取法。此二公均將此處之中風與傷寒理解為風寒邪氣侵襲人體了。
總之,38、39兩條寫法別致,寓含了大青龍湯證之來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商本平 張海燕 山東省榮成市人和中心衛(wèi)生院
大青龍湯有關條文見于《傷寒論》38、39兩條。38條曰“太陽中風,脈浮緊……”39條曰“傷寒,脈浮緩……”聯(lián)系《傷寒論》1、2、3三條不免使人疑竇重重。太陽中風脈本浮緩,傷寒脈本浮緊,如何又言“太陽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令初學無所適從。古人崇尚簡約,著者仲景、述者叔和均未詳論。筆者不揣愚陋,猜度醫(yī)圣本意,試論之。
自宋儒校訂刊行《傷寒論》始,注家層出不窮。大多持“風傷衛(wèi),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wèi)”之說,釋38條為中風兼?zhèn)}證,39條是傷寒兼中風脈證。釋中風為“風傷衛(wèi)”,釋傷寒為“寒傷營”,大青龍湯證為“營衛(wèi)兩傷”。許叔微、朱肱肇始于前,成無己、方有執(zhí)襲成其后,淹延至民國,猶有醫(yī)家遵奉??计鋵W術淵源,恐是出自王叔和?!睹}經(jīng)》云:“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營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可發(fā)其汗,宜麻黃湯?!毕容呑⒓腋盍呀?jīng)文,斷章取義,截取“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而成三綱鼎立之說。殊不知,此是互備修辭。上文舉“風”舉“衛(wèi)”,下文舉“寒”舉“營”,風寒對舉,營衛(wèi)對舉,風寒共同襲傷營衛(wèi)之義具備。衛(wèi)氣為陽,營氣是陰,營衛(wèi)是陰陽互根的關系,不能相離。外邪襲人,未嘗不傷營衛(wèi),或由衛(wèi)及營,或由營及衛(wèi)。太陽中風之病機是衛(wèi)外不固,營不內(nèi)守;傷寒病機為衛(wèi)陽閉遏,營陰郁滯。大青龍湯證自然也是營衛(wèi)同病。
另外,亦不可將太陽中風拘泥于風邪所中,傷寒局限于寒邪所傷。風邪襲人,多兼夾為病?!帮L者,百病之始也”,風邪往往成為其他邪氣之載體。概外邪致病,癥狀屬陽類風,則稱中風;癥狀屬陰類寒,則稱傷寒。是古人根據(jù)疾病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歸納分類而已。
《脈經(jīng)》此段條文憑脈辨證,闡釋太陽傷寒的病因病機,風寒邪氣侵襲人體,傷及營衛(wèi),遂成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秱摗分形疵餮蕴杺C,此段條文恰好予以補充說明。
筆者認為,許氏、成氏等注家把“脈浮緊、脈浮緩”看做是對“太陽中風、傷寒”的脈象補述。此誠錯也。眾所周知,38、39兩條是論述大青龍湯證的脈、癥、治,而非太陽中風與傷寒。古人刀筆行文費時費力,力求簡省,用字精準,絕不多刻,亦不少刻。既言“太陽中風、傷寒”就賅“脈浮緩、脈浮緊”在內(nèi),絕不作此贅言??梢?8、39兩條中的“脈浮緊、脈浮緩”應是大青龍湯證的主治脈象。另外,他們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由于《傷寒論》1、2、3條言中風浮緩、傷寒脈浮緊在先,遂形成思維定式。認為中風脈浮緩、傷寒脈浮緊是一成不變的。豈不知疾病變化繽紛繁復、不可名狀。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在演變過程中可出現(xiàn)大青龍湯證。脈象可由浮緩變?yōu)楦【o,浮緊變?yōu)楦【?。大青龍湯證是太陽中風、太陽傷寒的繼發(fā)證而非本證,亦不是兼證。結合24、25、26三條可證,太陽中風患者服桂枝湯既能出現(xiàn)脈洪大的桂枝湯證,也有表里俱熱、傷津耗氣的白虎加人參湯證,如何就不能有外寒內(nèi)熱的大青龍湯證?這也符合《傷寒論》對偶統(tǒng)一規(guī)律。一為“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一為“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正好互相對勘,以明陰陽變化之無窮。
太陽病篇中,凡與中風相關的條文均言汗出,而不言有汗;與傷寒有關條文均言無汗,而不言不汗出。38條起首言“太陽中風”又言“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后文不言“無汗而煩躁”卻言“不汗出而煩躁”。正與起首呼應,隱含本中風汗出不煩躁(或汗不如法致玄府閉塞汗出停止,遂令“陽氣怫郁不得越”),今不汗出而煩躁的變化過程。脈象自然由浮緩變成浮緊了。仲圣恐后人被起首“太陽中風”所惑,遂詳言“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焙敛幌Я?。病情演變暗寫,治禁寫得明白無誤。一暗一明,前后對比,仲師之意躍然紙上,不可謂不明矣。此條可與48條互參,便能明曉。
太陽傷寒現(xiàn)“脈浮緩身不疼”應是郁滯之營陰作汗外泄皮膚,邪隨汗解,疾病向愈之征。今“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則知無汗出邪解一途,病仍在表。太陽表證,無汗脈浮緊,汗出脈浮緩。未汗解而脈浮緩,應是衛(wèi)陽閉遏重且久,郁滯體表之營陰內(nèi)泄脈外于腠理之間,遂成為水飲之病。故用大青龍湯發(fā)越水氣。39條可參看《金匱要略》痰飲篇有關溢飲之條文。
既然無論中風傷寒均可出現(xiàn)大青龍湯證,無論脈浮緊浮緩均為大青龍湯證之脈象。也就不必糾纏“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了。或據(jù)此而有互詞之說。38、39兩條互文見義,總屬風寒邪氣侵襲人體。僅僅具有病因學意義,證諸臨床,亦不相違。又或以風為陽邪喻指陽性癥狀煩躁,寒為陰邪喻指陰性癥狀身重,亦有道理。然仲圣冠“太陽”于“中風”,“傷寒”雖未冠以“太陽”乃是省筆,則38、39條之中風與傷寒就是指2、3條之“中風、傷寒”。不應再賦予其他義項。由是觀之,柯韻伯之“中于鼓動之陽風”,“傷于輕者”之寒;尤怡之“中風而表實”(2條為表虛中于風邪)之說,均不可取法。此二公均將此處之中風與傷寒理解為風寒邪氣侵襲人體了。
總之,38、39兩條寫法別致,寓含了大青龍湯證之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