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川烏 草烏 生地 白蘞 白及 象皮 官桂 白芷 當歸 赤芍 羌活 苦參 土木鱉 穿山甲 烏藥 甘草 獨活 元參 定粉 大黃各15克
上十九味,除定粉外,用凈香油2.5千克,將藥浸入油內,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數已足,入潔凈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去滓,將油稱準,每500克,對定粉250克,用桃、柳枝不時攪之,以黑如漆,亮如鏡為度,滴入水內成珠,薄紙攤貼。
治癰疽發(fā)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
用時貼患處。
制南星12克 大黃9克 川烏12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羌活4.5克 當歸15克 獨活9克 半夏12克 草烏9克 生姜60克 松香末1.5千克 密陀僧(研末)90克 硫黃(研末)240克 蔥白不拘。
上藥用麻油500克,浸五天,熬枯去滓,瀝凈,熬至滴水成珠,入松香、陀僧、硫黃,攪勻,換微火,攤膏。
治外瘍陰癥。
貼患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川烏 草烏 生地 白蘞 白及 象皮 官桂 白芷 當歸 赤芍 羌活 苦參 土木鱉 穿山甲 烏藥 甘草 獨活 元參 定粉 大黃各15克
制法上十九味,除定粉外,用凈香油2.5千克,將藥浸入油內,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數已足,入潔凈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去滓,將油稱準,每500克,對定粉250克,用桃、柳枝不時攪之,以黑如漆,亮如鏡為度,滴入水內成珠,薄紙攤貼。
功能主治治癰疽發(fā)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
用法用量用時貼患處。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二《青囊秘傳》:萬應膏處方制南星12克 大黃9克 川烏12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羌活4.5克 當歸15克 獨活9克 半夏12克 草烏9克 生姜60克 松香末1.5千克 密陀僧(研末)90克 硫黃(研末)240克 蔥白不拘。
制法上藥用麻油500克,浸五天,熬枯去滓,瀝凈,熬至滴水成珠,入松香、陀僧、硫黃,攪勻,換微火,攤膏。
功能主治治外瘍陰癥。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青囊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