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臭節(jié)草(《植物名實圖考》),松風(fēng)草(《植物學(xué)大辭典》),石胡椒、臭沙子(《四川中藥志》),猩銹臭草、臭草、苦黃草、大羊不食草、蛇盤草、燙傷草、地通花、蛇皮草(《中國藥植志》),山羊草、銅腳一支蒿,九牛二虎草、二號黃藥(《云南中草藥選》)。
《四川中藥志》
為蕓香種植物臭節(jié)草的全草。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曬干。
生山坡、林下及灌叢中。分布西南、華南、華東至臺灣等地。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qiáng)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shù)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厘米,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zhì)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厘米,寬0.7~1.5厘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zhì),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cè)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毫米,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diǎn);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lián)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diǎn)。種子數(shù)粒,腎形,黑褐色。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本植物的根(臭節(jié)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臭節(jié)草全草含芳香油0.25%,莖葉含油0.3%。地上部分含有蕓香甙,佛手柑內(nèi)酯、白鮮堿。
本品日本變種S.Suzuki的根,也含有白鮮堿,葉中還含有臭節(jié)草內(nèi)酯。
《云南中草藥選》:"辛淡,寒。"
①《中國藥植志》:"煎服治肚痛。葉搗爛外敷治燙傷。"
②《云南中草藥選》:"清熱涼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損傷,皮下瘀血。"
內(nèi)服:煎湯,3~5錢;研末或泡酒。外用:搗敷。
同屬植物石椒草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參見"石椒草"條。
臭節(jié)草、松風(fēng)草、石胡椒、臭沙子、猩銹臭草、臭草、苦黃草、大羊不食草、蛇盤草、燙傷草、地通花、蛇皮草、山羊草、銅腳一支蒿、九牛二虎草、二號黃藥。
出自《四川中藥志》。
《植物名實圖考》:臭節(jié)草,生建昌。獨(dú)莖細(xì)綠,葉長圓如瓜子形,頂微缺,面深綠,背灰白,三葉攢生,中大旁小,一莖之上,小、大葉相間,頗繁碎。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臭節(jié)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Hook.)Reichb.ex Meissn. [B.albiflora (Hook.)Reichb.ex Heyn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山坡、林下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華南、華東至臺灣等地。
臭節(jié)草,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qiáng)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shù)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cm,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zhì)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cm,寬0.7-1.5cm,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zhì),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cè)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mm,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diǎn);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lián)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diǎn)。種子數(shù)粒,腎形,黑褐色。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同屬植物石椒草B.Sessilicarpa Levl.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參見石椒草條。
臭節(jié)草全草含芳香油0.25%,莖葉含油0.3%。地上部分含有蕓香甙、佛手柑內(nèi)酯(Bergapten)、白鮮堿(Dictamnine)。
肺;肝;脾經(jīng)
辛;苦;性涼
解表;截瘧;活血;解毒。主感冒發(fā)熱;支氣管炎;瘧疾;胃腸炎;跌打損傷;癰疽瘡腫;燙傷
內(nèi)服:煎湯,9-15g;研末、泡酒。外用:適量,搗爛敷。
1.《中國藥植志》:煎服治肚痛。葉搗爛外敷治燙傷。
2.《云南中草藥選》:清熱涼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損傷,皮下瘀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臭節(jié)草(《植物名實圖考》),松風(fēng)草(《植物學(xué)大辭典》),石胡椒、臭沙子(《四川中藥志》),猩銹臭草、臭草、苦黃草、大羊不食草、蛇盤草、燙傷草、地通花、蛇皮草(《中國藥植志》),山羊草、銅腳一支蒿,九牛二虎草、二號黃藥(《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蕓香種植物臭節(jié)草的全草。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生山坡、林下及灌叢中。分布西南、華南、華東至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qiáng)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shù)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厘米,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zhì)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厘米,寬0.7~1.5厘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zhì),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cè)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毫米,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diǎn);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lián)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diǎn)。種子數(shù)粒,腎形,黑褐色。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本植物的根(臭節(jié)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臭節(jié)草全草含芳香油0.25%,莖葉含油0.3%。地上部分含有蕓香甙,佛手柑內(nèi)酯、白鮮堿。
本品日本變種S.Suzuki的根,也含有白鮮堿,葉中還含有臭節(jié)草內(nèi)酯。
性味《云南中草藥選》:"辛淡,寒。"
功能主治①《中國藥植志》:"煎服治肚痛。葉搗爛外敷治燙傷。"
②《云南中草藥選》:"清熱涼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損傷,皮下瘀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研末或泡酒。外用:搗敷。
備注同屬植物石椒草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參見"石椒草"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巖椒草拼音注音Yán Jiāo Cǎo別名臭節(jié)草、松風(fēng)草、石胡椒、臭沙子、猩銹臭草、臭草、苦黃草、大羊不食草、蛇盤草、燙傷草、地通花、蛇皮草、山羊草、銅腳一支蒿、九牛二虎草、二號黃藥。
英文名Herb of White Chinaure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植物名實圖考》:臭節(jié)草,生建昌。獨(dú)莖細(xì)綠,葉長圓如瓜子形,頂微缺,面深綠,背灰白,三葉攢生,中大旁小,一莖之上,小、大葉相間,頗繁碎。
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臭節(jié)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Hook.)Reichb.ex Meissn. [B.albiflora (Hook.)Reichb.ex Heyn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山坡、林下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華南、華東至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臭節(jié)草,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qiáng)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shù)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cm,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zhì)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cm,寬0.7-1.5cm,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zhì),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cè)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mm,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diǎn);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lián)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diǎn)。種子數(shù)粒,腎形,黑褐色。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性狀同屬植物石椒草B.Sessilicarpa Levl.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參見石椒草條。
化學(xué)成分臭節(jié)草全草含芳香油0.25%,莖葉含油0.3%。地上部分含有蕓香甙、佛手柑內(nèi)酯(Bergapten)、白鮮堿(Dictamnine)。
歸經(jīng)肺;肝;脾經(jīng)
性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解表;截瘧;活血;解毒。主感冒發(fā)熱;支氣管炎;瘧疾;胃腸炎;跌打損傷;癰疽瘡腫;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研末、泡酒。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1.《中國藥植志》:煎服治肚痛。葉搗爛外敷治燙傷。
2.《云南中草藥選》:清熱涼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損傷,皮下瘀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