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巖椒草

    《中藥大辭典》:巖椒草拼音注音Yán Jiāo Cǎo別名

    臭節(jié)草(《植物名實圖考》),松風(fēng)草(《植物學(xué)大辭典》),石胡椒、臭沙子(《四川中藥志》),猩銹臭草、臭草、苦黃草、大羊不食草、蛇盤草、燙傷草、地通花、蛇皮草(《中國藥植志》),山羊草、銅腳一支蒿,九牛二虎草、二號黃藥(《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蕓香種植物臭節(jié)草全草。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

    生山坡、林下及灌叢中。分布西南、華南、華東至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qiáng)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shù)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厘米,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zhì)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厘米,寬0.7~1.5厘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zhì),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cè)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毫米,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diǎn);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lián)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diǎn)。種子數(shù)粒,腎形,黑褐色。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本植物的根(臭節(jié)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

    臭節(jié)草全草含芳香油0.25%,莖葉含油0.3%。地上部分含有蕓香甙,佛手柑內(nèi)酯、白鮮堿。

    本品日本變種S.Suzuki的根,也含有白鮮堿,葉中還含有臭節(jié)草內(nèi)酯。

    性味

    《云南中草藥選》:"辛淡,寒。"

    功能主治

    ①《中國藥植志》:"煎服治肚痛。葉搗爛外敷治燙傷。"

    ②《云南中草藥選》:"清熱涼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損傷,皮下瘀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研末或泡酒。外用:搗敷。

    備注

    同屬植物石椒草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參見"石椒草"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巖椒草拼音注音Yán Jiāo Cǎo別名

    臭節(jié)草、松風(fēng)草、石胡椒、臭沙子、猩銹臭草、臭草、苦黃草、大羊不食草、蛇盤草、燙傷草、地通花、蛇皮草、山羊草、銅腳一支蒿、九牛二虎草、二號黃藥。

    英文名Herb of White Chinaure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植物名實圖考》:臭節(jié)草,生建昌。獨(dú)莖細(xì)綠,葉長圓如瓜子形,頂微缺,面深綠,背灰白,三葉攢生,中大旁小,一莖之上,小、大葉相間,頗繁碎。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臭節(jié)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Hook.)Reichb.ex Meissn. [B.albiflora (Hook.)Reichb.ex Heyn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山坡、林下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華南、華東至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臭節(jié)草,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qiáng)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shù)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cm,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zhì)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cm,寬0.7-1.5cm,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zhì),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cè)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mm,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diǎn);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diǎn);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lián)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diǎn)。種子數(shù)粒,腎形,黑褐色。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性狀

    同屬植物石椒草B.Sessilicarpa Levl.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參見石椒草條。

    化學(xué)成分

    臭節(jié)草全草含芳香油0.25%,莖葉含油0.3%。地上部分含有蕓香甙、佛手柑內(nèi)酯(Bergapten)、白鮮堿(Dictamnine)。

    歸經(jīng)

    肺;肝;脾經(jīng)

    性味

    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

    解表;截瘧;活血;解毒。主感冒發(fā)熱;支氣管炎;瘧疾;胃腸炎;跌打損傷;癰疽瘡腫;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研末、泡酒。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

    1.《中國藥植志》:煎服治肚痛。葉搗爛外敷治燙傷。

    2.《云南中草藥選》:清熱涼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損傷,皮下瘀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歧繁縷拼音注音Chā Qí Fán Lǚ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 L.,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北、西北、四川。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治盜汗骨蒸,結(jié)核潮熱,久瘧發(fā)熱。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吹云草拼音注音Chuī Yún Cǎo別名莎蘿莽(《種子植物名稱》),一碗泡、公兒草(《廣西藥植名錄》),過山蛇、斬蛇劍(《廣西植物名錄》。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遠(yuǎn)志科植物齒果草的全草。秋季采收,曬干,切段。生境分布生于......
  • 《全國中草藥匯編》:吹火筒拼音注音Chuī Huǒ Tǒnɡ別名尖葉繡球菊、狹葉繡球菊來源薔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acuminata Franch.,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云......
  • 《中藥大辭典》:吹風(fēng)散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Sàn別名水燈盞、細(xì)風(fēng)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fēng)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出處《文山中草藥》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冷飯?zhí)俚奶倩蚋?。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
  • 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Ténɡ別名構(gòu)芭、雙飛蝴蝶、牛奶藤。來源藥材基源:為茶茱萸科植物小果微花藤的根及莖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Erythrostaphyle viti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