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馬齒莧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馬齒莧別名

    地錦

    來源

    馬齒莧科小馬齒莧Portulaca quadrifida 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微酸、微苦,平。

    功能主治

    止痢殺菌。主治痢疾,腸炎,腹瀉,濕熱性黃疸,內(nèi)痔出血,乳汁不足,小兒疳積,黃水瘡,下肢慢性潰瘍。

    用法用量

    1~2兩;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適量焙干研粉,菜油調(diào)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小馬齒莧拼音注音Xiǎo Mǎ Chǐ Xiàn別名

    地錦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齒莧科植物四裂馬齒莧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rtulaca quadrifid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殘根及雜質(zhì),洗凈,鮮用或略蒸或燙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的南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肉質(zhì)草本。莖柔弱、匍匐,節(jié)上生根。葉對生,扁平,無柄或有短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8mm,寬2-5mm,頂端鈍圓或急尖;托葉為疏長柔毛狀?;ㄐ。瑸?片輪生的葉和白色長柔毛所圍繞;萼片膜質(zhì),倒卵形,長2.5-3mm,有脈紋;花瓣4片,黃色,長約4mm,長圓形,基部合生;雄蕊8-10;子房卵圓形,有長柔毛,柱頭3-4。蒴果黃色,膜質(zhì)。種子小,黑色,表面有小瘤狀體?;ü趲诪槿辍?/p>性味

    微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濕熱泄瀉;痢疾;黃疸;內(nèi)痔出血;黃水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 Wèi Cè ěr來源藥材基源:為白蘑科真菌阿魏側(cè)耳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uctificatio Pleuroti Ferulae采收和儲藏:采收子實體,除去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阿魏的根基部分。資源分布......
  • 《全國中草藥匯編》:鵪鶉拼音注音ān Chun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功能主治補中氣,強筋骨,止瀉痢。主治小兒疳積,下痢,百日咳等。復(fù)方治痢疾:鵪鶉1只,取肉,赤小豆5錢......
  • 拼音注音ān Chun Dàn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蛋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功能主治治胃病、肺病、神經(jīng)衰弱、肋膜炎等。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ù Diāo Mù別名格棒子、格棒棒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石積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ophylla Rehd.et Wils.采收和儲......
  • 《中藥大辭典》:不灰木拼音注音Bù Huī Mù別名無灰木(《本草圖經(jīng)》)出處《開寶本草》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角閃石石棉。原形態(tài)角閃石的一種。為平行較長而易劈為細(xì)絲形之纖維狀物休,纖維常與脈壁相垂直,色白、灰或帶綠色,光澤絲狀,微透明至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