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解散

    《外臺秘要》卷三引《延年秘錄》:水解散處方

    麻黃120克(去節(jié))大黃90克 黃芩90克 桂心60克 甘草60克(炙)芍藥60克

    制法

    上六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

    解表攻下。治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

    用法用量

    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和服1克。覆取汗,或利則便愈。體強(qiáng)人服2克。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海藻、生蔥、菘菜、生菜。

    備注

    方中麻黃開腠發(fā)汗,桂心行血化汗,芍藥和里益營,黃芩清上中焦之熱,大黃瀉中下焦之熱,甘草調(diào)胃和中。蓋天行瘟疫,郁熱自內(nèi)達(dá)外,與傷寒由表傳里者不同,故雖一二日之淺,可以汗下兼行。

    摘錄《外臺秘要》卷三引《延年秘錄》《醫(y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水解散處方

    柴胡 知母 瓜蔞 青木香 升麻 茵陳各30克 大黃 梔子仁 石膏 芒消各45克 黃芩 干葛各37.5克 枳殼(炒)芍藥各22.5克

    制法

    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

    治傷寒時(shí)疾。

    用法用量

    空腹時(shí)以冷水和散1匙,調(diào)頓服。以利為度。春、夏用冷水,秋、冬用暖水,不退再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唐·《備急千金要方》:水解散組成

    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各60克),麻黃四兩(120克)。

    用法

    上藥共研為末,每服2克,開水調(diào)下。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

    功效

    辛溫解表,清熱通腑。

    主治

    主治時(shí)行頭痛,壯熱一二日,舌深紅,苔干,脈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高熱等病癥。

    高熱(個(gè)案):本方加減治療春溫?zé)崛霠I血。中午服藥,當(dāng)晚熱退。(《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1996年第4期)

    方解

    本方辛溫解表藥與苦寒泄熱藥同用,麻黃、桂枝辛溫發(fā)表、發(fā)散風(fēng)寒;大黃清熱通腑;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共奏辛溫發(fā)表、瀉熱通腑之功。

    臨床以頭痛、發(fā)熱、便秘為辨證要點(diǎn)。風(fēng)寒感冒,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陳皮;里熱煩渴、咳喘氣急,加石膏、杏仁。

    方歌

    備急千金水解散,桂心麻草大黃襄,發(fā)表清中兼解毒,天行瘟疫可煎嘗。

    摘錄唐·《備急千金要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爐甘石(火煅)2兩(為末),冰片2分。制法上藥以豬棕油搗成膏。功能主治臁瘡,及諸瘡久遠(yuǎn)不收口者。用法用量先以茶汁加鹽少許洗凈瘡口,敷藥,以膏蓋之。摘錄《惠直堂方》卷三......
  • 處方冰片1錢,莧菜根(煅灰)1錢,薄荷1錢,黃柏1錢,月石1錢5分,兒茶1錢5分,人中白2錢,山豆根2錢,胡黃連2錢,枯礬5分,青黛5分,龍骨5分,烏海肉5分。制法上藥各為末,和勻。功能主治喉癬。用法用量吹用。楊梅喉癬,加輕粉1錢,柿霜1錢......
  • 處方龍骨1兩,蛤粉1兩,梅片5分。制法將龍骨、蛤粉先研為細(xì)面,然后再入海片研均。功能主治燥濕解毒。主濕熱流竄,皮膚糜爛。及鼻生粟米瘡,兒童鼻瘡,黃水瘡,禿瘡,腳氣。用法用量干敷或用香油調(diào)敷于患處。注意忌食辛辣、酒等物。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
  • 處方大田螺5枚(去殼,線穿曬干)白砒3.6克(面裹煨熟)冰片0.3克 硇砂0.6克制法螺肉切片,同白砒共碾為細(xì)末,加硇砂、冰片再碾,小罐密收。功能主治主瘰疬日久,堅(jiān)核不消,或服消藥不效者,用本方點(diǎn)落疬核。又治癭瘤患大而蒂小,及諸般高突、異形......
  • 處方田螺1個(gè)(去殼曬干),白砒2分(用面裹煨熟),冰片2厘,硇砂4厘。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面上黑痣。用法用量將痣挑損點(diǎn)之,糊紙蓋之,3日自脫。摘錄《嵩崖尊生》卷六......